李朝全
对于食物,人是有记忆的,因此有人说,故乡就住在胃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的饮食和味觉都是由自己从小生长的家乡水土所决定的。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喜好;反之,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喜好又能验证出不同地域的人。所以,也有人说,乡愁就在每个人的胃里。人们在离开自己的家乡后,到了异地他乡,经常会感觉水土不服。这种水土不服,首先或者主要的表现就是对饮食的不适应。广西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她每次出差都要随身带上一包本地的食盐,到了他乡,就拿这包盐冲水喝,这样很快就能适应当地的水土。人们常说,故土难离,据说当年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的侨民,都要随身带上一包家乡的泥土,到了异国就用这包土冲水喝来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古代的官员被外放派遣到异地去任职,特别是被流放到边远之地去时,大都要带上自家的厨子,这样就能吃到家乡风味的食物,既解乡愁,更可去水土不服之忧。
信宜位于广东西南部,接近祖国的最南端,正所谓“天南海北”,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对于古代的官员而言,这里偏远容易造成水土不服,同时,与当地的居民亦有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此,古人是很忌惮到信宜这样的地方去任职为官的。但是,如今的信宜,却全然是另一番新模样,植被繁茂,风景宜人,天清气爽,可驻足深呼吸,可信步慢生活。
“一块石头一座山”的石根山、一片茂竹成瀚海的马安山、一山跨两省的大田顶、沿江而建的百里锦江画廊碧道……除了美景,信宜也有不少独特的美食:“食惯嘴”米粉,令人唇齿留味,顿顿食用,皆不厌腻;大果山楂,全然不同于北方山楂,果色亮黄,果皮光滑,犹如北京的大海棠果,果大而肉厚,酸甜爽口,令人胃口大开。特别是钱排镇的三华李,更是色、香、味、形俱佳,让人回味不尽。
追随着三华李的香气,我们来到了“三华李之乡”钱排镇,一脚便踩进了果园里,亲手去采摘挂在果树上尚未熟透的或淡紫色或紫红色的果实,一边采摘,一边品尝这一来自土地的新鲜的奉献。三华李的果实酸甜爽脆,咀嚼时发出清脆的声音,这种早熟李子的酸味却并不是那种容易让人倒牙的、无法忍受的呛胃的酸,而是一种适度的、恰到好处的酸爽,在酸劲过后,还能品尝出一丝甜的滋味,因此,虽然一气吃下了多粒李子,大伙儿却仍觉意犹未尽。倘若苏轼活到今日,也亲口品尝到了这一佳果,或许他该再次慨叹:“日啖华李数十粒,人生长宜住信宜!”
钱排人专门发明了一种简易而好用的摘果“神器”:一根一米多长的不锈钢竿子,前端用铁丝拧成两个大小正好可以夹住李子的圆环,手柄处则安上一个剪刀状的按压器,通过铁线将前端的铁环和底部的按压器连接起来,只需按下按压器的把手,前端的铁丝环便能自动开合,可以自如地将高处树枝上成熟的果实摘下。这让我回想起小时候每年初冬蹚在微凉的河水里打捞成熟的番石榴的情景。为了摘取高处的番石榴,我们在一根长竹竿的顶端钉上一颗铁钉以钩下果实。每日清早,天蒙蒙亮,我们弟兄仨便开始爬上番石榴树,或者用手摘,或者用简易的钩子将果实钩落,让其“扑通”“扑通”掉进树边的小河里,另一个人则在河流的下游,拿一只大抄网候着,等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黄澄澄的果实漂流而至,再像渔夫捞鱼一般一个个将其“捕获”。每日清早,我们准能收获十几斤甚至几十斤的番石榴。在太阳出来后,母亲便将这些果实挑到集镇上去出售,虽然一斤番石榴只能卖一角两角钱,但在那时,这三五元钱的收入却足以贴补我们一家6口日常的油盐酱醋等方面的支出。当时,我们就缺乏像摘三华李这样的神器。回想过去,看看如今的钱排人,果然是技高一筹。
穿行在茂密的果园里,到处都是几米高的李子树,枝条上挂的都是沉甸甸的累累硕果。多数的果实还是青绿的,只有少量的果实已经泛出紫色或红色,这些果实才是我们采摘的对象。每个人从果园里出来,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斩获,除了饱餐一顿外,每人都带回了三五个李子,兴高采烈。——我们的采摘是付过钱了的,但是,大家并不在乎多摘几粒果子,只在乎摘果的过程和摘到的果实成熟且个大。久居都市,有这样到果园里亲手采收劳动成果的机会,大家都体会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与快乐,那是一种童年时代孩童一般的快乐,那也是一种重返田园自然的欢乐。
我们还品尝到了三华李的一种独特的吃法。将砸裂开来的新鲜三华李和削皮切片脆爽的芒果拌以少许的辣椒盐——当地人称之为椒盐。我试着取食一颗,竟品尝不到多少酸味,却有一种微辣而略带咸酸的甜味。这,大约就是人们常说的“五味杂陈,滋味莫辨”吧。在我看来,这种吃法可能与当地地处热带气候湿热,饮食需要适当增加辣椒、盐分有关——在我的老家福建,有时为了去除新鲜水果譬如鲜橄榄中的苦涩味,也会加点食盐捣杵搅拌,但吃这种“椒盐三华李”,对于我和大多数人而言却还都是平生第一次,令人耳目一新,尤感难忘。
到了中午的饭桌上,我们又体验到了一种新的吃法:三华李爆大肠,用猪大肠和新鲜的切开了的鲜三华李爆炒,炒熟后的三华李酸烂可口,正好中和了大肠的腥臊,二者滋味的结合堪称一绝,成就了当地的一道必尝名菜。
在信宜,在钱排,三华李无疑是个宝。人们对三华李的食用方法,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与创造。这,大概就是“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的创造力吧。
三华李源自广东北部的翁源县三华镇,在明朝嘉靖年间史籍便有记载,距今已有500年的种植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信宜钱排开始引种三华李,通过试种、扩种、改良、再扩种和品牌打造各个阶段,成为千家万户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实可谓“一颗李子富了一方百姓”。
三华李在钱排镇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三华李原产于翁源县三华镇,但是其涅槃蝶变却是在钱排。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由树及人,想想我们每个人,不亦如是乎!人道是:树挪死,人挪活,或许一个人才在某地未必能才尽所用,但倘若换个位置换个站立的土地,也许就能实现人生华丽的转身……
人的味蕾确实是有记忆的。三华李这一南国佳果,让我从此记住了钱排,记住了信宜。
(作者系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