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吕萍
今年我国就业目标如何实现备受各界关注——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高位,另一方面则是实体企业在三重压力下面临实际困难。5月份向来是高校毕业生择就业的关键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一直强调稳岗就业的事,要求财政货币政策以就业优先为导向,稳住经济大盘。围绕这一背景,保就业、保企业,当务之急是什么?需要抓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委员们又有哪些建议和看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
给小微企业订单的企业,
其金融需求更应得到满足
就业压力的形成因素有很多,我们应抓住主要矛盾。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直接消费减少、储蓄增加,进而投资减少,投资减少又有可能带来供给减少,之后就是减少就业和收入,最终也会回到减少消费上来。因此我们不应就就业论就业。
就业有结构性问题,主要矛盾在第三产业,这里聚集着3.56亿就业岗位,而互联网平台和小微企业又与就业直接相关。我们发现,与2020年线下销售额减少相比,今年呈现出的情况则是线上线下销售额双下降。另外,一些业界人士谈到增加信贷与企业需求之间差距的问题,在我看来,很多问题并不是增加信贷就能解决的,这里还包括企业没有订单、房租贵等问题。
以往,我们一直推动普惠金融扶持小微企业,它们的资金需求平均在几十万元水平。当前,我们是否也可以更多考虑,对于给予小微企业订单的这些企业也给予一定的普惠金融扶持政策?这些企业可能需要的资金量更大,风险也更高,我们要创新服务方式,以金融“活水”稳住这些企业、进而稳住小微企业的订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消费券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有乘数效应
从循环的角度看就业问题。工业化时期有岗位就算就业,没岗位就算失业。数字平台看似没岗位,实则有收入。但平台企业必须不断为其提供订单。未来这一类就业会越来越多,因此要重新调整就业定义。要从收入角度来看,而不仅仅是从岗位角度看。
在新的疫情条件下,要恢复数字平台的信心,这是当前稳就业的重要举措。因为许多小微企业个体户农户等市场主体的供销渠道都离不开数字平台,也有不少灵活就业人员获取收入,也依赖数字平台企业。个人认为对于数字平台企业的监管政策,还有调整优化的空间。另外,现在可以考虑发放消费券,消费券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有乘数效应,比投资拉动作用更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董事长刘明忠:
没有增长就没有空间吸纳更多就业
一方面,建议坚定不移在“稳增长”上下功夫,这是我们需要抓住的主要矛盾和当务之急,没有增长就没有空间吸纳更多就业。尤其是作为国有大型制造型企业,涉及产业链、供应链较长,必须通过建机制、保预算、控风险等多种举措,千方百计稳增长,从而带动和稳住下游产业链、供应链上市场主体的稳定。以中国一重为例,近年来我们推动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到实处,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等经济指标同比均有增长,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职工队伍和谐稳定。尤其是我们加大在东北地区产品协作配套工作力度,推行“一重产业园”模式,本地配套比例由几年前的不足20%提高到目前的60%,从而有力地带动和扶持下游供应链企业发展。
另一方面,建议企业与政府共同发力,在“促就业”上下功夫。要发挥央企等大型企业的担当,与政府一道,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想方设法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一重按照国资央企抗疫情稳岗就业专项行动安排,积极响应国务院国资委和黑龙江省政府关于稳就业号召,将辅助岗位和临时岗位拿出来雇佣劳务人员。同时,按照企业发展需求扩大各类人才引进和储备,针对春季招聘无法与学生面对面宣传的情况下,公司将“数字化”“智能化”融入传统的人力资源招聘工作中,开启线上“云模式”,搭建新渠道招聘稳就业,通过各类宣讲会和招聘网络平台,广泛宣传公司招聘计划,积极参与中智公司、国投公司组织的大型网络招聘活动。同时,在各高校、地方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等招聘平台发布招聘信息,采取以线上招聘为主的模式,不断丰富“线上”宣传内容,增加网上招聘的规模、频次,与符合招聘条件的学生直接电话或者视频联系,变被动咨询为主动出击。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李:
引导应届毕业生成为交叉复合型人才
建议给不裁员或者增加就业的企业优先提供贷款,作为稳定就业的资金保障,将来还本付息的部分可以抵扣税款。不建议增加失业补助或者直接发钱,而是建议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让这些人动起来,不至于与社会脱节。
多重内外部压力传导,叠加高校毕业生首破千万,在此背景下,建议有条件的高校紧急动员,进行研究生和双学位的扩招,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如果研究生学位招生已过截止日期,可以考虑增加双学位或者主辅修项目招生,让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多待上一两年,熬过这次危机,并且继续提升人力资本,去学习更多的技术,更好应对未来工作市场,不浪费这个时间。现在大量的产业需要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可以利用这次的机会把大量毕业生进行数字化升级,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把一些应届毕业生送到有条件的高校数据管理、计算机、大数据等相关专业,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还可通过校企合作,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学习,部分时间进入企业实习,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实习补助。
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应仔细研究,利用具备条件的高校,试点开展短期速成的社会治理体系特别是社会风险防控专项学习。在3个月左右时间里,提升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风险防控基本理念和监管政策基本常识。培训后考试合格的,由相关部门统筹计划,选派到基层进行居民风险宣讲工作。其工作的绩效考评作为未来甄选公务员和再次分配时的重要参考。根据我们的测算,一个合格的应届毕业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在3个月左右可以上岗。如果接下来9个月在岗,就可以把其正式就业时间推迟一年。如果按照平均每两万居民配置一名社会风险宣讲员,全国14亿人口可以配置7万名左右,接近应届大学毕业生的1%,部分缓解就业市场压力。这批人如果将来正式进入社会治理体系,会有更强的风险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