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 凌振国
结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中央历次全会精神,围绕聚焦“十四五”特区再出发,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模式驱动再创造,联系调研看到的实际,笔者谈点思考认识与建议。
前年,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和相关专家人士,围绕“聚焦‘十四五’特区再出发”主题自主调研,召开几次座谈会,吸纳一些港区、特区、澳区青年参加,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模式驱动再创造建诤言、凝共识,就是一次创新探索。
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新时代,大湾区爱国爱港爱澳的志士能人,如何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汲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十条宝贵经验基础上,从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局出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找准置身双循环发展中的着力点,续写好新时代春天的故事;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形成的大格局中,构建起新时代下的人才流通新体系、新机制、新法规;如何破解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制度、体制、机制不同造成的制约,大胆地创出一条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构建大湾区联通国际和内地的现代流通体系;如何推动建设一个大湾区内外互联互通、合作密切、运作高效的智慧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如何建造一个门类齐全的各类创新驱动人才资源库,把实施人才战略成果转化为能在大湾区内外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中大显身手的创新型实用人才等,都应深入思考探讨,都可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要注重大湾区发展的新辐射、新协同和新通道建设,提升大湾区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全面系统、协同协作、整合合作能力,拓展新生业态,塑造创新优势,以创新业态助力产业集群发展,比如空运团队整合,港口集团做强,产业集群做大,产品内涵做优,铁道、公路、河运、海运、空运联运联通成为系统,共建共用共赢共享,大踏步、全方位融入整个“一带一路”和国内国际、区内外双循环、大循环、多循环格局,通过在新起点上新的互联互通新形式,助力大湾区建设成为政策优势相通互补的大湾区、信息迅速联通共用的大湾区、人员资金物资运行畅通高效的大湾区。通则不痛,通则振兴,封闭封锁、单枪匹马、单边单行则难以沟通流通畅通,更难以振兴。
因此,要引领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在发挥深圳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作用方面,更好地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推动粤港澳三地经济运行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助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使大湾区成为祖国东南区域深化对外开放、联通“一带一路”双循环的新型大湾区,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粤港澳大湾区号”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更好地服务全中国大局全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