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二勇
“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工作产生了新的影响。教师工作时间延长、课后服务影响备课、工作压力变大等现象引发了社会关注。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舆情监测显示,2021年12月25日至2022年6月21日,与教师相关的“双减”舆情热度指数为86.53,共监测到舆情信息1655916篇,说明“双减”政策的执行对教师队伍带来巨大影响。“双减”政策执行中有关教师的舆情信息伴随政策文件的发布、重要事件的产生、教育立法的讨论而发生变化,是政府议程与公众议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是政府教育治理的重大议题,也是公众教育关切的重大问题。“双减”政策执行中的教师队伍建设在社会中有着较高的话题讨论度,数据显示舆情信息量随着不同阶段中央及地方的各项新措施的发布与执行而波动,整体上出现多高点、少低谷的状态,说明社会的持续和高度关注。
“双减”政策执行中教师舆情信息地域分布具有不平衡性。北京、河南、四川、广东、江苏地区作为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发展都比较快的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教师队伍规模相对较大,“双减”政策给这些地方教师带来的影响最大;再加上部分地区作为“双减”政策实施试点地区,较早发布“双减”政策的地方方案,受到社会舆论的重点关注;而且,因为人口密集度高,家长对教育的期望高,对“双减”政策实施中教师的关注度也高。新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等五个省区“双减”政策执行教师的舆情信息数量较少。这些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寄宿制学校较多,人口较为分散,教师规模相对较少,“双减”政策执行中教师舆情信息较少。我国其他省级行政区“双减”政策执行教师舆情信息数量分布处于集中和分散的中间地带。
“双减”政策执行中有关教师的舆情信息在多种媒体渠道中被广泛讨论,舆情信息媒体渠道分布中,微信、媒体客户端、资讯、微博位居前列,成为“双减”政策舆情信息产生的主要渠道。微信、媒体客户端、资讯、微博与其他渠道相比,其传播内容宽、速度快、受众多。总体上,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内容较少、受众范围有限。“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是“双减”政策执行教师舆情信息的主要聚集地,具有强大的传播效果和足够的影响力,成为影响舆情讨论的主要渠道。
为了对“双减”政策执行中教师舆情信息进行态度判断,课题组通过收集大量包含正负面信息的样本数据,进行模型训练,通过训练学习得到相应的语义信息,进而通过该模型对所有舆情信息进行正面、中性、敏感(负面)判断。
分析发现,“双减”政策执行的教师舆情信息大多是中性,对舆情信息的情感占比和趋势进行分析,中性情感占比最大,达到84.17%;其次为正面情感舆情信息,占比10.35%;敏感舆情信息较少,占比5.48%。教师态度舆情信息变化态势相较“双减”政策执行整体舆情信息而言波动较少,反映出教师对“双减”政策执行的态度较为稳定。“双减”政策执行教师舆情信息健康度分析发现,教师对“双减”政策的态度比较积极,对政策执行的认同度和支持度高;教师整体对“双减”政策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处于社会和家长的中间层次,对政策执行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居中。
课题组的研究结论之一是:“双减”政策提出要把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主阵地”的重要主体和主导者就是教师队伍,为此要加大力度建设高素养、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一是配齐配足教师,严禁有编不补、不落实教师编制标准的行为;二是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增加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作业布置与评价的内容,提升教师的学科、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水平;三是在教师职后培训中增加课后服务、延时服务、假期托管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内容,提升在职教师支撑“双减”政策执行的能力;四是建立教师工作量评价的标准体系,严谨片面地增加教师负担的行为,推进教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