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落实“双减”还需家校社资源有效整合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6月29日   第 10 版)

作者:方晓田

“双减”政策实施近一年,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但受学校课后教育资源不足等限制,“双减”后“孩子怎么办”“孩子去哪里”等教育焦虑和困惑开始成为新的问题困扰着一些家长。

家长的焦虑:孩子怎么办?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1年秋季学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可见,随着校外培训的减少,“双减”将课后时间的自主权确实交给了学生与家长。但孩子们仍然要面对升学压力,这使得很多家长依然面对教育焦虑:孩子“多”出来的时间如何安排?正如一些全国政协委员们所呼吁的,在“双减”政策落地过程中,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双减”,合理安排孩子“多”出来的时间,纾解家长焦虑尤为重要。

课后期待和困惑:孩子去哪儿?

“双减”倡导减负提质,减的主要是学生智育负担,但同时需要提高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质量,增加学生艺体、劳动和科学等活动。但这需要相应的资源来支撑。很多城市家庭居住在高容积率的高层小区或老小区,孩子课后回家,小区活动资源有限,且周边可利用的资源常常存在协调难、密度低、距离远等问题。乡镇家庭虽然活动空间相对充足,但相比城市教育资源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更为缺乏。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应将家校社资源有效整合,为孩子课后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纾解家长焦虑和困惑。

整合家校社“软性资源”,让家长有方向。受中高考压力等因素影响,“双减”后家长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加强家长教育是落实“双减”的重要前提。但家长教育谁来教?教什么?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整合师资与教育内容等“软性资源”。为此,笔者建议,搭建家校社等多元“教师队伍”,同时建构“家长教育信息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开展教育心理、科学沙龙、艺体、政策法规、非遗展示、劳动体验等主题公益活动,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家长找到育人方向,护航孩子全面发展。

整合家校社“硬性资源”,让孩子有去处。“双减”后,学生对艺体、劳动、科技等非学科类活动需求急剧上升,家长面临着“孩子去哪里”的课后期待。因此,有必要组建教育部门牵头的课后资源中心(网络),整合和协调家校社各方硬性资源,以扭转城市活动场地“寸土寸金”、乡镇活动设施“缺衣少粮”等不利局面,让孩子课后有去处。比如,协调文体中心开展亲子绘本、声乐、舞蹈、手工等主题公益活动,联系大中小学校开放运动场地,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定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协调乡镇文化站、中小学校等公共场所向孩子开放,同时可组织城区相应单位开设流动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围绕乡村孩子急需的文化、艺术、科技等活动开展专门的送“教”下乡、下村活动。

“双减”需要各方协力参与,家校社资源有效整合不仅能丰富家长教育的师资和教育内容等软性资源,而且能为孩子课后协调更多活动场地和设施等硬性资源,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家校社的协同和资源整合,可以打破“各自为营”局面,提升“双减”的协同性和专业性,有利于育人共同体建设,有效助力“双减”落实。

(作者系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本文为2019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专业认证制度研究”的部分成果。)

2022-06-29 方晓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6736.html 1 落实“双减”还需家校社资源有效整合 26,73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