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学术家园

从大历史观看现代中国

——孙正聿先生访谈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25日   第 09 版)

孙正聿

孙正聿部分学术著作

本报记者 张丽

■编者按:

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指出,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继往开来、以史为鉴,是读懂现代中国的必要一环。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哲学家孙正聿长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近年来努力探索如何以大历史观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本期学术周刊邀请孙正聿先生从哲学与史学角度来剖析,如何从大历史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

从大历史观出发

学术家园:从大历史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阐述与论断,是您近年来的重大研究成果之一。能否简单阐述您所提出的“大历史观”指什么?提出这一论断的初衷在于什么?

孙正聿:历史是我们理解现实的一把钥匙,而历史观则决定了我们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历史,进而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具根本性的历史境遇。近代以来的中国,是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和历史境遇中寻求现代化之路的,因此,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诉诸近代以来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具有普遍性的历史进程,更要诉诸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和近代以来的中国的历史境遇。离开这个前提性的历史境遇和历史条件,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就失去了根本性的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

因此,探索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为重要的是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大历史观为出发点,从改变“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境遇和奋斗历程看中国式现代化,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现实基础看中国式现代化,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和理论创造看中国式现代化,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和人类未来看中国式现代化。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问题

学术家园:《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从大历史观出发,来探索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问题?

孙正聿: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其实是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即中国是否必须走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是否只能走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为何能够创造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如何创造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提出、探索和回答这些重大理论问题,从大历史观上揭示现代化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特别是从大历史观上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境遇和奋斗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和现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和理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理想和世界意义,才能从理论上回应和回答人们最为关切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必须致力于“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必须“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具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的关乎人类未来的世界历史意义?这就要求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以理论思维的洞察力捕捉、发现和提出重大现实问题中所蕴含的重大理论问题,不断地“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从理论上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更为坚实和充满活力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

学术家园:您提到,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和理论创造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

孙正聿: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不是“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现代化,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开辟新道路的现代化,创造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新道路、新形态,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现代化,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不断提供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的现代化,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因此是创造现代化新道路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从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到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上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构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全体中国人民“我们到底要什么”的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价值导向,而且是“我到底要什么”的每个人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因此激发出全体人民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是“走自己的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地激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不断地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精神力量”,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学术家园:您在相关文章中曾谈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历史和人类未来具有重大意义。那么,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怎样的世界意义?

孙正聿: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首先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现实力量就在于,它赋予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以最坚定的理想信念,它赋予世界性的社会主义运动以最坚实的理论支撑,它赋予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以规律性的道路指引。中国式现代化最坚实的理论根基,就是依据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不断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代化,因而是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的现代化。正是坚持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而且为解决世界性的现代化问题不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还在于它以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创造了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它以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不仅充分地估计人类行为在自然方面的较远影响,而且充分地估计人类行为在社会方面的较远影响,从而自觉地实现“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的“符合”。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叠加发展”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实质内容,赋予“现代化”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不仅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而且塑造和引导了人类走向未来的新的时代精神。

2022-07-25 张丽 ——孙正聿先生访谈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8276.html 1 从大历史观看现代中国 28,27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