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以及其近年一系列针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华文明研究的重要讲话,核心精神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重建己身文明的学术体系与学术自信,进而重塑民族自信。并不是民族的消亡才会导致文明的失落,而是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丧失了对己身文明的记忆与传承,文明的失落就已经开始了。事实上,对于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十数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而言,文化记忆的唤起以及国人对己身文明的认同,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民族的团结。因此,传统学术体系的重建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其作为关乎国家治乱和民族存亡的百年大计,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建立考古学中国学派的意义
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从未中断,这一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显然,重建中国传统的学术体系必须首先回归己身文明的概念体系与话语体系,这不仅是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关键,也是考古学中国学派得以形成的基础。
健全的民族意识必须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历史之上,而真实可靠的信史只能由真实的史料来书写,目前对于重建前文献时代的信史系统而言,考古学实际已成为唯一可以凭据的学科,这既体现了考古学研究的真正价值,也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
建立考古学的中国学派必须根植于自身文化,只有通过对原始史料的客观研究,才能提炼出己身文明的理论内核。因此,中国考古学不是也不应该是西方考古学的翻版,其以重建己身文明为己任,就必须运用中国文化自己的知识体系与理论方法,而不能照搬西方理论以解决中国问题,这使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建设成为急务。
考古学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古人的遗迹遗物重建古代社会的历史,这当然包括物质文化的历史和精神文化的历史。因此,作为历史学视野下的考古学研究必须体现考古学中国学派本应具有的鲜明特色。忽略甚至否定文献史学对考古学的作用,都将不可避免地使对古代遗存的解释流于玄想。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系统的文献史料,而考古发掘也再现了大量前所未见的真实史料,这些材料无不为考古学研究建构了不可或缺的诠释基础和诠释方法。显然,重建古史,疏通知远而不诬,就不能将文献史料弃之不顾。考古学与历史学有着相同的学术目标,与史学绝缘的考古学是不可能进步的。
考古学中国学派的形成不仅需要研究者在有关己身文明诸关键问题的研究上有所作为,而且也需要在完整建立相关知识体系和方法论的研究上有所作为。当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考古学研究建立其完整的史学背景,如此才可能使考古学发挥其揭示中华文明信史的独特作用。
重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意义
什么是文明?如何定义我们的文明?这是中国考古学与中华文明研究的根本问题。以正名为先而究明己身文明概念体系的工作尤显重要,这是建立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并最终重建己身文明学术体系的根本保证。
中国古代先贤所认识的文明是与野蛮相对的形上观念,更强调摆脱禽兽本质的成人之道,所以中国传统的文明观首先关注的就是人的文明。先贤以为,有了文明的个体才能形成文明的群体,进而建立起文明的社会,文明社会是不可能依靠野蛮的个体建立的。事实上,中国传统的文明观素以文德为立人之本,以知识为立身之本,以礼仪为治世之本,从而构成中华文明之三本。三本之核心内涵即为文,而文的彰明昭著就是文明。因此,如果我们忽略了对早期人类道德体系、知识体系与礼仪制度的关注,我们就将与中国的传统文明失之交臂。从这一角度审视考古材料,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就可以获得可信赖的实证,这是考古学研究带给我们的新认识。
中华文明以天文作为文明之源,天文授时不仅直接导致了原始农业的产生,而且也建立了古代知识、政治、宗教、祭祀、礼仪、哲学和科学诞生的基础。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乃在于其所具有的独特的知识论和宇宙观,知识论不仅强调认识世界需要以格物的方式,而且还涉及了人类发展究竟需要怎样的知识的思考,宇宙观的特点则是天人合一。这意味着中华文明既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明,同时更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无论历史还是今天,每当人类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中华文明的这些优秀内涵都会彰显出其无与伦比的光辉。
中华文明几千年文脉的传续使这一文明具有持续的生命力,今天的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中走来,揭示这一文明经久不衰的历史内蕴无疑是中华文明研究的重要使命。回顾过去的几千年是为了今后的100年,面向未来不能缺少历史的思考,鉴古知今,继往开来,这使我们在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时候,更应自觉地从己身文明中汲取智慧,这同样是中华文明研究的重要使命。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