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慈善周刊

张士巧:

希望更多人成为志愿者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26日   第 11 版)

本报记者 郭帅

每天睡觉前,张士巧都会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看看有没有网友给她留言,然后再一条一条地回复。“混迹”于各种寻亲群和寻亲网站,已经成为她每天的习惯。

张士巧的本职工作是河北省衡水市老年养护中心执行院长,此前是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护士。

“成为寻人博主其实就源于我的工作性质。”2016年,北京市民政局和衡水市民政局合作,由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承担北京部分长期滞留的精神、智力障碍流浪人员异地托养工作。于是,张士巧又多了一项任务——帮助这些受助人员回家。

刚开始非常棘手。“缺乏经验,对受助者的情况也一无所知。”张士巧说,工作中最费劲的环节是和受助者进行沟通。“精神病患者和智力障碍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限,我们无法像和常人一样沟通,从他们嘴里得到有效信息。”非常基本的信息,张士巧和同事们通常要花费几天,甚至几个月、几年才能获得,“仿佛在大海捞针,常常感觉像是在碰运气。”

患精神疾病的人虽然经常胡言乱语,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依然有着过去生活的印记,这些印记是打开他们回家之门的钥匙。于是,为了获取更多信息,陪患者聊天,占据了张士巧一天工作里的大量时间。

获取基本信息后,张士巧和同事们需要打很多电话去联系。首先是通过114,查询当地派出所、救助站、村委会的电话,再联系病患家属。“经常要打无数电话,才能找到一个患者的家属。”张士巧几乎不会错过自己的任何一个电话,因为她不想漏掉任何消息。

有时候正要吃饭,电话来了,张士巧接起来聊得投入,就把吃饭的事忘了,饿了才想起来还没吃饭。半夜时也会有人打电话来会把一家人吵醒。“不仅家人对我有意见,很多受助者家属也不理解。”张士巧无奈地说,有的家属觉得患者是负担,来接人时会嘲讽地对我说:“这下你又可以和上级汇报领奖金了。”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张士巧都觉得挺无奈:“我所做的这一切,和钱无关。但每次看到有人团圆时的相拥而泣,我都会重新充满斗志,觉得工作再苦再累也值得。”

2017年,作为北京市民政部门的异地托养机构,张士巧所在的医院正式开始和头条寻人合作。头条可以根据走失位置,回溯走失者有可能出现的地点,把寻人启事推送给附近的今日头条用户。

“这样我只需要问清楚受助人的走失地点、个人基本信息,就可以向走失地点或其家乡所在地推送寻人信息,发动当地好心人一起帮忙寻人。”张士巧没想到,以前要经过好几年才能匹配到的患者线索,有些很快就有了反馈。

其中时间最快的,仅仅用时15分钟。那是一个来医院挺长时间的老太太,张士巧问她是哪里人,老太太口音很重,回答道:“我是张堌堆的。”张士巧推测,老太太应该家住山东或者河南河北交界附近。张士巧便整理好寻亲信息,提交给头条寻人。没想到,仅仅15分钟,就有人打来电话,说是老太太的儿子,正在河北沧州出差。3个小时后,母子相见。

原来,5年前,老太太一个人在坐车去北京的路上走失,再也没有回家。当时儿子20岁。再见面时,儿子大学毕业,娶了媳妇。见到妈妈,痛哭流涕,老太太却一直在笑。儿子打电话给舅舅,电话那头舅舅也号啕大哭。

还有一位来自江西的患者刘双红,被救助时已经43岁。她被拐卖时还是个孩子,因为精神问题很多东西都已经忘记,只依稀记得她后来嫁了人,老公叫甘细地(音),女儿铮铮,但是婆家和娘家是哪里的都不清楚。

根据口音,张士巧确定她是江西人,向江西发布头条寻人。信息发出后,在当地迅速发酵,派出所和志愿者都帮忙扩散查找,很快就找到她的妈妈和哥哥。“他们相认时眼泪止不住地流。”张士巧说。

“儿子现在总笑着叫我斜杠青年(拥有多个职业者),说我的斜杠身份就是寻亲志愿者。”张士巧总是哈哈大笑,并且做得乐此不疲。张士巧说,她希望能影响更多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其实做多做少都不要紧,也许只是动手发布一条信息,就能让多一家人团圆。”

2022-07-26 郭帅 张士巧: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8347.html 1 希望更多人成为志愿者 28,34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