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文杰
“以前的老银川人,都知道一句顺口溜,就是‘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公园两只猴,一个警察看两头’。但是你看现在的银川,宽敞的八车道、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块的绿化带、烟波浩渺的景观水道……”7月5日,生长于斯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银川市金凤区烟村墩清真寺教长马生明说起银川市的变化,一脸的幸福和满足。
马生明是自治区和银川市两级政协委员,1974年出生于银川市贺兰县金贵镇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一名回族阿訇。子承父业,初中毕业的马生明遵从父愿先后在银川南关清真寺、新水桥清真寺、金贵清真寺、双渠口清真寺、新城清真寺及甘肃临夏学习。一路走来,懵懂少年成长为有一定的宗教学识和优秀传统文化功底,又善于调解邻里纠纷、维护一方团结稳定的清真寺教长。
马生明初中毕业即辍学,现在却是宗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说到研究生学历,马生明觉得都是沾了时代的福气。他告诉记者,银川市在全国较早开展了在职宗教教职人员学历提升工作,他于2009年、2015年先后参加了首届函授大专班和函授本科班,并顺利毕业。随后,他又于2017年参加自治区首届在职宗教教职人员研究生班,于2020年12月25日顺利毕业,成为一名高学历的阿訇。“这都是国家富强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以前哪里能想到会成为研究生。现在我们银川市的开学阿訇基本上都是大专以上的学历了。感谢祖国!”一句感谢,饱含了马生明等新一代知识型宗教教职人员对国家的感恩之情,也折射出国家富强对于普通民众的巨大影响。
除了对于学历变化的感触,故乡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文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马生明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题。
马生明印象最深的是小学四年级,也就是1986年左右,那一年过六一儿童节,为表演节目,学校要求孩子们统一穿白衬衣、白球鞋、戴红领巾。“那时候谁家能给孩子做一件崭新的白衬衣?大多数孩子都是穿着或大或小,颜色不一、兴许是从哥哥甚至姐姐身上扒下来的衬衫。”回忆起过去的艰苦,马生明的声调低沉了下来,“那时候,日子可真的是难过。现在,谁家的孩子还能没有鞋和衣服穿呢?”
20世纪七八十代的时间卷轴拉回到现在,“看看我们银川市金凤区的润丰村,这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村。现在走进村里,随处可见安居乐业的景象:青砖、黛瓦、马头墙,一座座徽派民居散发着独有的韵味。还有党群活动服务站,配套建成的幼儿园、卫生室、警务室、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从一穷二白,到搬进新房、开小车,饭桌上瓜果蔬菜应有尽有!村民的生活比肩市民。”谈起银川市农民生活的变化,马生明如数家珍。
7月10日是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亦称“宰牲节”,也称“忠孝节”。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会礼仪式和庆祝活动。马生明说,临近古尔邦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就都忙碌起来了,为庆祝节日他们炸油香、馓子和各种精美点心,为节日期间来家里贺节的亲朋好友和远方的来客准备好充足的美食。
“‘古尔邦节’的变化也是国家改革发展成果的一个体现。从信教群众的吃和穿就明显感觉到这几十年的巨大变化。”马生明告诉记者,古尔邦节期间大家都会相互串门贺节,现在的农村每到一户,主人必会为客人端上来一盘手抓羊肉,而客人即使吃得再饱,也得尝尝主人家的羊肉。但是改革开放初期,大家的生活都很困难,古尔邦节宰牲多半家庭基本都做不到,最多就是炸个油饼子,甚至有些家庭连个油饼子也炸不起,吃的饭和平时一模一样,更谈不上用美食招待客人了。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餐饭可以映射生活的变化。现在过古尔邦节,谁家不宰牲呢?可以说,家家都是花团锦簇,各种肉制品、水果、点心摆得满满当当。”说到这些年古尔邦节期间亲人们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场景,马生明满眼浸润的都是温暖和幸福。
的确如马生明所说,银川市经济社会这些年取得长足发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银川)跨境电商综试区、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还是中阿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一到夜晚,万盏灯火大放光明,一幢幢高楼大厦顿时披上宝石镶嵌的衣衫,一条条街道也都变成了皓光闪耀的银河,让人不由得爱上了这座城市。
“作为一名伊斯兰教的教职人员和宗教界别的政协委员,修己爱人、履职尽责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今后,我将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更好地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马生明表示,他将继续鼓励引领信教群众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美丽新宁夏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