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意周刊

课本,介绍城市也要认识乡村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8月01日   第 06 版)

何勇海

最近,云南昭通彝良县海子镇向阳小学支教的侯长亮遇到了一个问题:一堂二年级的数学课上,有学生拿着教材问他:“什么是河滨公园?”还有学生指着一幅配图说:“老师,我们这里没有这样的欢乐园。”侯长亮认为,现在教材和练习、试卷中,城市元素的比例太高,却几乎没有以“田野、干农活、放牛、砍柴……”作为描述对象的题目。

目前,教材确实有“城市化”倾向,教材中的很多城市元素,已远远超出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更值得忧虑的是,由于农村孩子在教材中基本看不到自己当前的生活,只能看到在城市里才有的元素和景象,长此以往,势必在头脑中形成“城市优于农村”的观念,并对自身、家庭与所处的农村环境形成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困惑,甚至是自卑心理。如此一来,为人师者又如何教育农村孩子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热爱父母的农民职业?

近年来,在各种城市化潮流的潜移默化下,不少农村青少年对养育自己的农村很难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不仅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年岁增长,还会不自觉地产生疏离感和陌生感。他们中很多人愿意到大城市骑着电动车穿行在车流里送外卖,也不愿意留在农村种地养殖,过乡村生活。

乡村教育不应成为逃离乡村的教育,好的乡村教育应该做到让农村孩子感受家乡的美好,从而热爱自己的家乡。因此,解决教材“城市化”的问题,就需要编写者站稳中间立场,既不亲城市、远农村,也不亲农村、远城市,既要看到城市的琼楼玉宇,又要看到农村的鸟语花香,既要照顾到城市孩子,也要兼顾到农村孩子。一定的城市元素,是乡村孩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对他们的成长有帮助;一定的农村元素,也是城市孩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乡土。

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教师与学生代表,对教材进行城乡层面的内容审视,适度增加一些乡村元素,把农业生产中“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把农民身上所具备的勤劳、奉献、淳朴、务实、节俭等品质,融入教材中去,防止出现城乡“人文割裂”。

2022-08-01 何勇海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8616.html 1 课本,介绍城市也要认识乡村 28,61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