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童
■精彩阅读:
刘邦的政治智慧最突出地反映在用人上,他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善于用人。
意坚是追求胜利的必备品格。没有坚定意志,是干不成事的。刘邦确是一个屡败屡战、屡仆屡起的典型,他面对对手从不屈服。
关于刘邦,自古以来就说得很多了。同时代的人称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魏晋名士阮籍说:“时无英雄,竟使竖子成名!”如此不屑,在历代文人中也是一派。无论怎么看,刘邦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他由一个普通的基层小吏,七年间亡秦灭楚,登上帝位。其中许多故事,值得静下心来,反复品味。
“智”与“勇”
刘邦的智,是公认的;刘邦的勇,则很少被人称道。
先说“智”。刘邦的政治智慧最突出地反映在用人上,他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善于用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段著名的“三不如”,证明在用人问题上,刘邦是有高度自觉意识的,并非随性而为。如韩信在项羽手下多次献策,项羽不用,于是“亡楚归汉”,在汉地也不出名,还差一点因失职被杀,是萧何追韩信后,才脱颖而出的。
与善于用人密切相关,刘邦的智慧还体现在从谏如流上,可以说这是刘邦为人大放异彩的地方。刘邦悟性既高,决断力尤强,往往一点就通,一通即行。比如“娄敬三策”。刘邦平定天下后,首先考虑在洛阳规划建设都城。娄敬,齐国人,被征发到陇西戍守,路过洛阳,听说刘邦定都洛阳,便找到一位同乡将军引荐。刘邦马上召见,这个穿着寒酸、土里土气的娄敬,在皇帝面前侃侃而谈,纵论历史兴替和天下形胜,最后建议定都关中,“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刘邦听了这位无名小卒的宏论后,马上予以重视、征求群臣意见。大家都反对,只有张良力排众议,赞同娄敬的意见。刘邦当即拍板,迁都长安。这是娄敬的第一策。为了解决好大汉与匈奴的关系,娄敬还提出了和亲的建议,这是第二策。后来,又提出迁徙齐楚大姓豪强居关中的第三策。
下面说说刘邦的“勇”。不少人心目中的刘邦是个无勇之人,遇到项羽一打就败,一败就逃……这么说,刘邦是个胆怯的、懦弱的、没有勇气的人吗?并不是。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随即响应发动丰邑、沛县起义,在萧何、曹参推辞下,勇敢地担起了起义军的领袖,时年48岁了。在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中,他一挫再挫,挫而复战,誓不屈服,身受重伤十余次。做了皇帝后,他依然奋斗不息,无论是反击匈奴,还是平息反叛,都是亲自出征,“自往击之”。特别是晚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史记·留侯世家》),最后在吕后哭闹之下,勉力抱病上阵,并被流矢所中,几个月后即去世了。观其一生,刘邦是当得了一个“勇”字的。
“粗慢”与“明察”
人的性格往往是复杂的,刘邦更是如此。《汉书·高帝纪》既说他“宽仁爱人,意豁如也”;也说他“狎侮”诸吏,也就是对人近而不敬。确实,刘邦的个性具有多面性。
他轻慢、粗俗,这是大家知道的。言谈举止常挫辱别人,对儒生更不尊重。这一点,影响了后人对刘邦的看法。事实上,刘邦在世时,就为此付出了代价。魏王豹叛汉归楚,刘邦派大策士郦食其游说他回心转意,魏豹愤愤然,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吾不忍复见也。”(《汉书·魏豹传》)做了皇帝后,刘邦想把四大隐士“商山四皓”征召到朝廷,但他们平日对刘邦轻慢无礼颇为反感,拒绝出山。这也是刘邦自尝苦果了。刘邦对儒生的态度,不能仅看作孤立的个性。秦李斯主张“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刘邦作为负有捕盗之责的小吏,自然会受到秦朝重吏轻儒风尚的熏染。这一层,有必要指出来。
他豁达、直率。刘邦是个内心存大志、外示与人同的人。但凡有好的建议,则言听计从,且不吝封赏。各色人才觉得,在刘邦这里,既能建功立业,又不用刻意伪装,故人人乐意追随。这的确是刘邦最厉害的地方。功高第一的萧何,晚年因建议把上林苑的空地分给百姓,触了龙鳞,被刘邦投入狱中。放出来后,刘邦说:“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虽是“南面之术”,刘邦倒是阴阳怪气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思:好事归你,恶名归我,你萧何意欲何为?
坦诚之外,刘邦更有细察人心的一面。刘邦进驻汉中,跟随他的将士多是关东人,“日夜跂而望归。”他接受韩信计策,在汉中休养生息,短短四个月,即引兵进军关中,揭开楚汉战争的大幕。明察并善用军心,刘邦处于战略关键期是做到了。
刘邦告诉我们什么
这里说刘邦,显然谈不上是“研究”历史人物,但也不是茶余饭后摆“龙门阵”,说笑而已。刘邦一生传奇跌宕,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当然,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时代终究是影响人物命运的最重要因素。刘邦还是一个小小的亭长时,在咸阳见到秦始皇出行,为其威武气势感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明他是一个不甘平庸、胸有大志的人。但如果不是秦为无道,弄得天下大乱;甚至,如果不是50岁的秦始皇突然病逝,小他三四岁的刘邦又有多少机会呢?《易经》曰:“险之时用大矣哉?”刘邦也是遇险而进,乘时而起的,正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
大略决定成败。大略就是大政策。刘邦实行的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承秦朝功业,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皇朝。经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激烈动荡后,国家统一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了。
磨砺是每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刘邦什么来历呢?一句话,就是混迹于基层社会。他依靠家境较为富裕和担任泗水亭长两个条件,成了一个生活在乡村、又摆脱耕作劳苦的人。其主要精力花在社会活动、广于交友上,从县令身边的萧何、曹参,到“以屠狗为事”的樊哙,都成了他的朋友。基层生活的长期浸染,使得刘邦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民众的心理,洞悉事故人情。到48岁起事时,他无疑已历练成一个成熟老到的人了。
意坚是追求胜利的必备品格。没有坚定意志,是干不成事的。刘邦确是一个屡败屡战、屡仆屡起的典型,他面对对手从不屈服。楚汉两军对峙广武时,项羽在阵前置大锅,欲烹太公逼刘邦就范,刘邦故作泰然,说:你我有兄弟之约,我之父即你之父,今你烹父,请分我一杯羹。项羽一听原来手里是一张无用的牌,只好作罢。人多因此诟病刘邦冷酷无情,其实这是刘邦救其父的唯一选择,除了投降。当此危急之时,他心智不乱,沉着应对,叹为常人所不及。
人才,乃事业兴旺之兆。人才问题太重要了,刘邦胸襟博大,知人善任,在天下鼎沸之时,文武豪杰犹如细水奔江一样,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他的麾下。刘邦自知他的成功就是用人的成功。晚年,在家乡“与父老子弟纵酒”,亲自击筑,悲壮苍凉地唱起《大风歌》,念念不忘的仍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外,还得说一下,刘邦有豁达的生死观,不像秦始皇欲求长生不死。“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拒绝治疗,安然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