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惠兵
“家有千株竹,不愁吃和住。管好毛竹山,就能奔小康。”盛夏时节,走进闽北竹乡,郁郁葱葱。举目可见的竹山竹林,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滚滚财源。
“哗啦啦”,一声脆响,枝叶翻飞,常在三明将乐调研的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刘明华很是钟爱此等挺拔良竹。
福建是我国主要竹产区之一,竹资源的存量和竹产业的产值均居全国前列。而作为南方集体林区重点县之一,将乐县素有“中国毛竹之乡”的美誉。其林地面积293.71万亩,毛竹林面积占45.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9.98%,曾连续3年名列“全国深呼吸小城百佳榜首”。
“这是我在福建大地上找来的选题,它能为福建人民造福。这一棵竹子,我愿意研究一辈子。”在福建省政协“加快培育全省文旅经济产业”调研组深入闽北时,刘明华仍在研究竹资源高效循环综合利用技术,希望为当地吸引更多游客。十几年间,从一棵竹子,到满山竹林,再到络绎不绝的游客,他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底。
如今,一边是观赏,一边是生产,将乐县“一根竹竿插到底”,加快培育生态健康竹林,抢占竹产业开发制高点,发展竹林康养旅游,全面打造“以二促一带三”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每年带动游客上百万人次。
“长期以来,闽北地区基于竹资源优势,竹林游、竹制品等相关产业飞速发展,这些产业生产过程中已开始面临着富含木质素废液的处理难题。”在刘明华看来,如果能破解这个难题,必能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助力。
木质素是什么?它是一种农林副产物,能从各种竹子及其下脚料甚至造纸企业排放的废水当中提取,属于天然可再生资源。提取木质素并不难,但要让木质素改变性能进而实现高值化利用,却是一直以来的技术瓶颈。
为此,整整3年,刘明华带领团队开展竹木质素高质化新技术研发,边实验边实践,并积极与企业合作探索生产工艺如何完善、成果如何实现产业化。现在,随着技术的攻克,三明市缘福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根根原竹被切片后在生产线上,“摇身一变”便成了“高效、功能化”的木质素产品。
与此同时,刘明华还带领团队先后与当地30多家企业深入开展横向科技合作,成立多个研发平台,在给企业带来新增长点的同时,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了区域环境污染问题,迎来更多游客“打卡”热潮,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在福建省政协“加快培育全省文旅经济产业”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上,作为长期身在基层一线的科研人员,刘明华为助推全省文旅产业发展,一口气提交了9项建议。
在他看来,全球近40%的旅游业是由文化驱动的,但包括三明将乐等地在内,福建文旅产业发展仍存在缺乏有效整合、经营层次不高、精准营销不够等问题。尤其是全省旅游景区点多线长面广,未形成连点成线、串珠成链发展模式的同时,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亦供给不足,沉浸式、数字化体验等文旅与科技融合创新业态也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
“内外联动,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刘明华认为,当前,要加快借助大武夷、土楼旅游等各区域联盟优势,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集群,推动全省文旅资源串珠成链、连点成线。同时,加快布局绿色康养产业,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开发健康旅游产品,落地优质项目,推动特色医疗、温泉疗养、中医药养生、森林康养等绿色康养产业发展。
他的“心声”也得到了其他委员的“呼应”。省政协委员张永军建议,“软”“硬”兼施,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除了进一步增加优质夜间文旅产品供给,还要通过广泛宣传营销、举办更多活动,营造良好的夜间文旅消费氛围,让消费者夜间想出门、想休闲、想消费。
去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项目。“把握申遗成功契机,整合福建文旅资源,打造标志性IP和经典文创产品,将给全省文旅融合发展带来新机遇。”省政协委员廖明宏呼吁,深挖世遗元素,赋能文创产品,让世遗古迹活起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打造文旅集群、发展夜间文旅、深挖世遗元素……协商中,委员们的务实之策一一进入职能部门计划单。加快培育全省文旅经济产业,福建正上下同心,化危为机,落实赶超。未来,山海相约,有福相见,八闽大地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