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阳
我与高云相识,大约是1990年前后,我在中国连环画出版社连环画册编辑室,策划了一套彩色连环画《西游记》,约稿胡博综和高云。许多优秀的作者不好约,约了也常常不能按时交稿。但高云有责任心,总能保质保量,准时交稿。这一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随着时间的拉长,我对高云的印象也在不断改变,当然,也有不变的……
1983年,高云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创作了连环画《罗伦赶考》,《连环画报》配文重点刊发。这既是高云的出道之作,又是巅峰之作,1984年,《罗伦赶考》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接着又获得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一等奖(荣誉奖)。
高云在创作《罗伦赶考》时,规避了流行的拙重的画风,而是借用任伯年的清丽活泼。在衣纹处理及格调上的把握,都融入了中国画传统线描的语言,将钉头鼠尾描和铁线描融合使用,线条唯美而又坚实,风格飘逸,形式清新,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十分流畅。
第一幅,文字简单:“明朝年间,书生罗伦,携仆人进京赴试。”图中:远景,鳞次栉比的房屋;前景,罗伦扬鞭前指,仆人挑担飞奔,意为,前面快到了。
第二幅,文字:“他们路经山东时,仆人拣到一只金镯,便悄悄地揣入怀中。”虽然有对仆人拣金镯有所表现,但画家重在表现罗伦。路上鲜花、风吹起的柳丝、打开折扇作扑蝶状的秀才,无不表现罗伦青春得意,赴试满满的信心。
第七幅,主仆两人快马赶路。右上角一弯月亮,表现日夜兼程。远处沉睡的村庄,近处空旷无人的石板桥,表现的是静,读者仿佛可以听到马蹄声声。
高云在《罗伦赶考》中,汲取了经典戏剧的程式化语言。如第三幅的床板架、第六幅的马厩、第八幅的屏风、第十一幅的围墙等等,都如舞台上的布景,高度概括的表达。
继《罗伦赶考》之后,高云创作了连环画《长生殿》在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以最高票数获本届最高奖——绘画创作二等奖。此后又于1989年再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铜奖,被编入大学美术教材。
连环画《长生殿》力求符合史实,从建筑、服饰、道具、鞍马等,一个细节也不放过,到处去收集素材取证。《长生殿》故事发生在唐朝,遗存极少,于是高云“闻唐而动”,哪里有唐朝遗存就往哪里跑,全国都快让他跑遍了。这部90幅的连环画,前后用了近3年时间。
那时,很多博物馆不能拍照片,他就带上干粮,用速写本一笔一画地描摹文物,一画就画到闭馆,然后第二天再去。高云笔下的《长生殿》,无论是巍峨壮观宫殿,还是内宫的帏饰、几案、屏风,都有案可稽。人物配饰、歌舞翩翩,肥马轻裘,刀光剑影,都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今,《长生殿》已成为影视剧的参考图谱。
高云不断地在古典题材上深耕细作,创作了一系列白描式的古典题材连环画《霍小玉》《牡丹亭》《窦娥冤》等。由于他在连环画上的贡献,1988年,他与张乐平、刘继卣、贺友直等前辈一起,被列为“全国连环画十家”。
除了艺术创作之外,高云与我一样,还是一位出版人。
他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就分配到江苏美术出版社工作。当时,一方面掌握美术界的最新研究信息,一方面与社会基层相联系,最大限度地传播美学思想。
高云在出版社工作了23年。他从普通编辑起步,1992年起,出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助理,此后一直做到了副社长、社长、社长兼总编辑。当年,江苏美术出版社推出一系列在全国有影响的图书,如《老房子》系列、《老城市》系列,《敦煌》系列等,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其在全国美术出版社中脱颖而出,被誉为出版界的一匹黑马。
高云在出版社工作中,从容淡定,追求完美。他说:“一个艺术家有灵动浪漫的一面,也有严谨严肃的一面,这正是我对生活状态的追求。绘画上,院体画严谨,文人画率性,我追求的是院体画和文人画的结合。工作中,我讲究秩序和程序,但同时追求秩序和程序产生的美感。总之,我力求对立统一中的平衡,不偏激。”做出版工作,需要思想敏锐,工作需要注意细节,这和高云同期的绘画相一致。他回忆起那段时光,觉得干出版也很有意思,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论去管理、设计,打造一个产品,甚至是品牌来。
2004年年底高云出任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身份的转换,并不影响高云对艺术的追求,谈到感受,高云说:“岗位虽然不同,但目的相同,就是让艺术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回头看,不同的岗位历练也有好处,我感觉自己的视野由窄变宽、由近变远了,想问题时由‘小我’ 转为‘大我’了,创作时不仅考虑‘入戏’也开始考虑‘出戏’了……画如其人,我想这些变化也会不知不觉体现在作品上的。”
新世纪初,高云也将重心重新拨回到了艺术。
创作如井喷,他为纪念新四军建军70周年创作了《还记得我们吗?》,为国家“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创作《永乐修典》,为“‘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创作《达摩东渡》,为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创作《越野车一族》……此外还创作了《江南好》《都市行者系列》《走近新疆系列》《梦·系列》《对话安格尔系列》《宋·高士系列》《芭蕾系列》等等。
高云的新作中,有工、有写、有兼工带写,有人物、有山水、有女性、有高士,有古人、有今人,涉及面极广。很多画家坚守以不变应万变,一招鲜吃遍天,高云则是以变应变,随不同题材变换不同的表现语言和风格。这一点,倒是与任伯年、张大千、傅抱石等属于一路。
不论做什么,高云都做得从容淡定,风生水起。这些都源于他的勤奋、他的自律、他的阅历、他的才华。诗意的艺术,也许是他终其一生的表达;诗意的人生,也许是他终其一生的追求。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