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颖
近日,“旧邦新命与中国哲学——陈来先生七十寿辰纪念及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多家出版社的17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参加会议,研讨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陈来数十年的学术研究和思想历程。
陈来表示,自己的工作就是客观地阐释中国哲学,而这一学术传统则继承自张岱年先生,张先生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真经代表了其治学方法。“对于中国哲学史学科而言,它在20世纪是以冯友兰先生和张岱年先生所代表的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方向和方法作为典范和主流的,因此我们的工作目的就是继承和发展两位先生的研究传统。这一传统一方面是始终强调对材料的内在的了解,另一方面则强调对史料进行逻辑分析,二者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陈来说。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丁四新认为,陈来的学术集中在对根源期和发展期的儒学研究上,而思想集中在儒家文化观及以仁学本体论为核心的价值儒学的创新上。《古代宗教与伦理》等书研究了儒家思想的根源,认为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生成的直接基础和源泉;《朱熹哲学研究》《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是两部经典之作,代表了当代宋明儒学研究的两重境界;《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让船山思想重归道学正统,破除了启蒙思潮说所投射的虚假影像。《仁学本体论》等则是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作,陈来正是由此构建了以仁学本体论为核心的价值儒学新思想体系。
《仁学本体论》是陈来的重要著作,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向世陵看来,建构新仁学和发展仁学本体论,既要突出仁体的宇宙论地位,也要兼顾仁学作为人学的面向,天心作为人心和仁体的根据,是人基于人情、人道的需要而创设起来的,基于人心建构起来的天地之心范畴,可以反过来在宇宙论意义上支撑仁体和人道,并使仁体与性体、心体诸本体性范畴流贯地统合起来。
对于宋明理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学智感到,陈来在多个方面对宋明理学研究有重要推进,如站在新时代的潮头、用新的思想方法,对宋明理学重新进行审视、作出新的评价,改变了对理学过时守旧的定性;就“理学”一词在历史变迁中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的状况着眼,重新对“理学”这一概念作出反思和界定,这同时也是对冯友兰先生的用法及理由的回应,表现出一个杰出学者的洞察力、解释力和创新精神。
“陈来先生在其相关著作中,十分强调个人道德的重要性,对民族复兴与儒学的现代转化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且还建构了自己的哲学系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郭齐勇表示,陈来基于现实关怀而作的人文反思与理论创新,坚持植根于深厚历史感的中国文化立场为民族文化的复兴贡献智慧,以及对儒学传统的全面深入的研究与创造转化,非常值得称道。
本次会议为期2天,与会专家学者分为7个分会场,共计25场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对陈来学术思想以及中国哲学研究与旧邦新命的探讨和交流。
在闭幕式上,陈来指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和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范围、标准都是世界性的理解,工作的目的也是以世界性的一流标准来求取学术目标的实现,追求超一流的学术成果。因此,我们除了需要关注国内的研究动态,还需要关注世界范围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参与世界性的学术竞争。而这,也是他这些年工作的基本动力。他希望:通过自我总结,能够对中国哲学学术有更好的阐释,从而鼓励中国学者作出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