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学术家园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9月19日   第 09 版)

▲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

韩庆祥

邓纯东

杨朝明

王怀超

郭媛媛

本报记者 张丽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传播不断发展与丰富。本期学术家园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学术篇)”第三篇,邀请委员学者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的学术思考。

——编者按

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散发时代光彩

“应当以大历史观来认识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本清源。”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认为,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登峰,另一方面要落地。所谓登峰,就是正本清源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传统文化形成的广阔背景、孔孟老庄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性与特质、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登峰是为了落地,为了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与社会实际的结合。

深耕传统文化领域,杨朝明近年来出版了《正本清源说孔子》《孔子之道与中国信仰》《儒学精神与中国梦》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有关研究的新成果。在这些成果中,杨朝明详细阐释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信仰血脉相连、一脉相通的观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敬业”为例,爱和敬在传统文化中是至德要道。《孔子家语》等典籍中指出,“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爱与敬,都是以家为起始来培养,并将家庭伦理放大变为社会、政治伦理。只有深刻认识到爱和敬深深扎根于家庭,才能正本清源地推动传统文化的落地,以及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特别强调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传统文化亦然。比如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因不失其亲(新)’,就是在讲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是为了创新。继承的是精神,创新的是形式。‘往后看’不等于‘往回走’,历史研究的关切也应该指向未来,这与我们现在强调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异曲同工。”杨朝明具体分析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或者真精神基础上,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当代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新时代散发出其独有的时代光彩。”

自2021年以来,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贸大学文化和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已连续担任六期全国政协书院“国学读书群”群主。在读书群中,委员们围绕“大一统”观,通过阅读元典、经典文章等,学习相关历史、学术演变、大家观点。回顾委员们共同学习《尚书》时的情景,郭媛媛说,“回归元典,得以从中华文化的起点处,去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原初认识;得以追根溯源,弄懂、弄通中华文化远古基因、发展源流;得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环境、实践的主体和实施的归宿处,懂得如何更好立身中华大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劲建设与前行。”而在谈及“国学读书群”今后的学习计划,郭媛媛表示,将强化政治站位,围绕大局,从书本走向社会实践,不断助力委员履职、建言、作为。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构建当代学术体系

近年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专注于从哲学思维层面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21世纪马克思主义基础性问题”等问题,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推出了《论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21世纪马克思主义基础性问题》等论著。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意味着要掌握解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掌握21世纪世界的理论话语权。”韩庆祥表示,21世纪面对“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及其所带来的“世界动荡变革”,迫切需要给出理论解释,谁能给出能解释当代中国与21世纪世界的原创性新理论,谁就能掌握理论话语权。同时,一个国家的强大必须有理论上的强大,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理论“免疫力”。韩庆祥强调,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尤其是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历史、理论和实践关系,需要从学理上系统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大基石,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学理路径,还需要从学理上专门研究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研究丛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丛书》《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丛书》……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方面理论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可谓硕果累累。而激发他的动力之一就在于——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探索中,很多路子、很多救国方案都试过,历史证明,唯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才能在党的领导下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持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握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初心使命,解决实际问题、应对重大挑战,才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邓纯东说道。

在发展创新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言,其主流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思想引领。”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怀超指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任何时候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彻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成为文化生活的主旋律。”在王怀超看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把唯物辩证法贯彻到底,面向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认真总结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规律性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哲学社会科学推向前进。”

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传播实际,郭媛媛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持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中的传播实现,是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建设、融入发展而取得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举,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巨大成就。“总结历史经验,新时代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另外,从传播角度而言,也需要在实践中传播,在建设中传播,在发展中传播,在创新中传播。”郭媛媛强调。

2022-09-19 张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1134.html 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31,13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