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今天你看展了吗?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9月23日   第 10 版)

本报记者 李寅峰

观展融入生活

下午3点,北京市民李艳华接上放学的孩子开车直奔中华世纪坛,趁着刚开学时段孩子放学早,打算就近先看“百年无极——西方现当代艺术大师作品展”。

这个汇集46位欧洲顶级艺术大师创作的62幅艺术珍品的展览,让母女俩流连忘返,直到工作人员清场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之所以见缝插针地来观看这个展览,是因为近期北京值得一看的展览“实在是不少”。周末,她们还计划去看在故宫举行的“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

女儿今年十岁了,大约从她五六岁开始,李艳华经常带着女儿看各种文化展览。“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我主要是带着孩子去博物馆看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美术馆、艺术馆出现,推出的很多展览形式新颖,主题性强,展陈也非常有价值,周末看展逐渐成为我们的习惯。”为此,李艳华关注了“那些不能错过的展览”等公众号,总是第一时间了解各种展讯。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博物馆热不断升温,各类文化展览广受欢迎。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场,接待观众近8亿人次。另据天眼查数据,我国艺术展相关企业2.4万余家。其中,2022年1-7月新增注册企业1037家。

多元融合打破时空

打开社交媒体,输入“看展”等关键词,“看展地图”“北京看展九月合集”等链接,不禁让人眼花缭乱。

之所以眼花缭乱,不仅因为展讯之多,更在于展览内容之丰富。文博展、美术展、摄影展、漫画展……从名家真迹到创意作品,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展览,涵盖古今中外。

“我看过莫奈的花园,到了他的起居室和餐厅,仿佛看到他就在花园里创作《睡莲》。你能想象吗,这一切就发生在北京的一个展览上?”说起不久前参观“莫奈与他的朋友们沉浸式光影大展”,“00后”李媛媛仍有些心潮澎湃,互动性和体验感让她印象深刻,“在那场光与影的变化中,我动态地欣赏了莫奈的传世画作,走走停停就像是画中人……”

对于李媛媛来说,喜欢观展不过是近几年才发生的事儿。 “以前看展大部分是在博物馆,展品不是挂在墙上就是封闭在展柜里,感觉比较无趣。”李媛媛说,几年前,通过几次和朋友看展,她发现展品不再单调、形式不再单一,很多展览兼顾了价值性和趣味性,互动性也更强了。

上周末,李媛媛也和朋友一起打卡了“百年无极——西方现当代艺术大师作品展”。“我们居然在家门口看了世界名画,还可以走进‘镜空间’,通过用几面特殊镜子的折射,感受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的世界,可以参加盖印章活动加深对世界名画的认识,可以穿着梵高名画《园丁》的服装拍照留念,也可以通过文创衍生品将世界名画带回家……”在她看来,这次展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动性、趣味性强的展陈方式,带给她的不仅是一次愉快的观展体验,更是一次收获满满的观展体验。

科技赋能形象互动

过去,展品被陈列在展柜中。如今,在策展人的创新设计和科技加持下,不少展览已经改变生硬的面貌,更加亲近人们的生活和体验。

极具冲击力的海报、展览多种玩法的新媒体宣传、观众体验在社群分享后产生的裂变……在全国各地,大型展览人潮涌动,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并不是少数。多有主办方不得不延长营业时间,开放夜场的。

如今,展览的火爆不仅仅是在线下。今年博物馆日,全国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云展览,在展陈形式、推广方式等方面下足功夫,仿佛让观众亲临“现场”,享受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云端艺术盛宴。以北京为例,各博物馆围绕“游、享、购、论”四个关键字推出50项线上展览活动。

为助力推动“云展览”,一系列针对性举措频频落地。2021年4月,文旅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推动美术馆数字化建设,大力发展云展览。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景区、博物馆等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云展览、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旅服务……

一个好的线上展览,技术支持是强大保障。目前,5G、VR、360度全景导览等数字技术在文博领域应用广泛,让展品近在咫尺,生动有趣。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数字技术让观展群众通过云观展也仿佛身临其境。“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一支铅笔诞生的世界:动漫原画特展”等14个云展上线,通过全景导览、文物3D形象、语音导览等方式,让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尽享文化大餐。

看展式社交兴起

“今天你看展了吗?”“周末去看展,约吗?”随着观展活动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看展式社交逐渐在年轻人中兴起。

过去,小艾和朋友们约会的主要方式是吃饭、看电影。近来,她更喜欢约朋友一起看展,自己的社交圈子也慢慢有了“看展代替吃饭逛街”的共识。每次观展之后,她还会在自媒体中分享图文。“分享有利于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很多给我点赞的朋友都成了与我一起观展的玩伴。”小艾说。

看展式社交的流行,正是得益于近年来文化展陈活动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展览内容不断丰富,给大众提供了更多选择;展览形式日渐多元,互动性趣味性极大增强,更加亲和并走近观众。不得不说的是,展览内容、形式的发展变化与观众文化素质的提高相互促进,为文化展览的更好开展打下了坚实的观众基础。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也是看展式社交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下一个周末,不妨约上朋友一起去看展吧,邂逅一场文化大餐和别样的体验!

2022-09-23 李寅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1448.html 1 今天你看展了吗? 31,44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