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更好更快让文物活起来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0月10日   第 09 版)

马萧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博事业飞速发展,对文物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新突破。我从事文博工作近30年,经历了我国文博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些经历也让我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一是近年来,由文物衍生创作的文化产品惊艳出圈,优秀传统文化愈发深入人心,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自信,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正能量。

二是多年的探索和创新,让我们找到了传统文化能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是时代召唤精品文化,时代产生文化精品。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新需求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空前高涨,需要有更多文化精品创新传播。

多年来的文物博物馆工作经历,有很多让我难以忘怀的事例和瞬间,在此我想举最近两年发生的两个实例:

一个是去年火爆出圈的电视节目《元宵奇妙夜》,从创意到拍摄最终呈现,其实只有五天时间。这个节目的创作缘起,是由于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的大受欢迎,河南感受到了全国网友和观众的支持,经多方调研论证和分析网友建议,发现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传统文化。于是决定推翻之前的节目计划,采用“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手法,将厚重历史与综艺节目结合起来,也就是以河南博物院展示的一组彩绘乐舞女俑为文化向导,用艺术的手法融入古人生活场景及动感情愫。在河南博物院录制期间,为了不影响观众的正常参观,拍摄时间安排在周六、周日的晚上和周一。为了赶时间节点,我们工作人员通宵达旦不停歇。后来根据全网平台数据统计,“元宵奇妙夜”话题的阅读量、观看量超过6亿,网友连呼“时间太短”“没看够”。

第二个是2020年5月河南三门峡出土了一件装满2000年前药酒的鹅首曲颈铜壶,刚一面世就引发了网友热议,成为当年火爆的“网红”文物。同年10月,它就在河南博物院完成了“首秀”。从借调到展出,我们仅用了几天时间,这是一次简化文物出土到展出程序上的重要尝试,让观众无需等待,第一时间感受文物给人的心灵震撼。很多观众给我们留言,说“隔着玻璃都能感受到历史的鲜活,这样的展示真快、真好!”

这两件事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的幕后故事,充分说明了平时大家眼中“博物馆慢生活”的背后,是近年来文博领域致力于激发文物活力、讲好文物故事,不但要“更好”,还要“更快”!

铁杵成针非一日之功,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力,“博物馆热”“传统文化热”已成为中国新的文化时尚。比如央视《国家宝藏》节目,通过电视综艺的方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节目赢得了诸多年轻人的热议:“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中华家”“今生何其有幸,得炎黄赐名!”这是何等的自豪、自信!这不就是我们期盼已久的社会效果吗?还有,河南博物院“盲盒”系列文创、甘肃省博物馆以铜奔马为原型的“马踏飞燕”毛绒玩具、三星堆博物馆川蜀麻将摆件等,各大博物馆精心打造的文化产品推陈出新,爆款迭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文创热”“考古热”。这些现象级文化事件和文化产品,凝结着文博、电视、新媒体等领域为了“更好”“更快”地向人民群众阐释中华文化,持续不断做出的多方面努力。毫无疑问,他们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精神文化享受的同时,也蕴含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正能量,吸引着人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为亿万中华儿女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给了我们极大信心,也带来了很多启示,优秀文化产品的共同点就在于把握时代脉搏,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做到守正创新,厚重的文化之美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赢得追捧,这不仅是新时代“让文物活起来”的流量密码,也是文博领域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如何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发挥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作用,是文化惠民的初心体现,也是文化育人的使命所在。

在我看来,让文物活起来,首先要厚植文明基因,坚定文化自信,把文物历史的、文化的、科技的价值研究透、解读好,把文物最美、最神秘、最吸引人的那一面展示好、宣传好。还要有更活泼的表达,从最简单的文字说明到相对复杂的展览展示,内容形式都要有新变化。同时运用新技术,营造出近在眼前、古今对话的场景,让博物馆时尚起来、有趣起来。此外,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跨界合作、更多的社会参与,从审美的、时代的价值角度进行创新转化,把文物活化利用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

2022-10-10 马萧林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1907.html 1 更好更快让文物活起来 31,90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