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工具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下称“《大辞典》”)由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出版发行。
《大辞典》由王文章研究员担任主编,吕品田、罗微、李荣启研究员任副主编,近576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参加撰稿,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参与组织工作,历时六年完成,收录了除中国台湾地区以外的所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是对既往非遗保护实践的系统性总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非遗保护工作不仅是赓续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举措,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大辞典》立足非遗保护工作框架和学科建设,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历史脉络中,探索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以辞典形式对中国非遗及其保护工作中词语的意义、内涵、用法加以解释,并将之上升为理论。全书共约320余万字、收录词条6636条。主要涵括五部分内容:一、基本理论。涵盖基本概念、专业术语;二、制度机制。包括法律法规、条例和管理办法;三、实践活动。包括各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节日展览等;四、代表性项目。包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0类词条;五、代表性传承人。明确解释了将代表性传承人列为词条的标准:熟练掌握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该遗产所属领域具有公认的代表性,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并且在开展传承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人。《大辞典》的编纂注重对收录名词、术语的学术规范和科学阐释,突出科学性、权威性、专业性和实用性,凸显知识密集、内容实用、检索方便、适用面广等特点,为挖掘非遗丰富内涵、实现转化利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大辞典》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基本科研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编委会表示,作为一项拓荒之举,《大辞典》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非遗总体面貌,反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保护非遗的实践经验、理论探索和突出成就,努力对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作出理论总结和概括、对未来保护实践提供理论思考和借鉴两个方面都体现出重要价值。
(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