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教育在线

教育,从大国到强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02日   第 09 版)

薛二勇

科教兴国要求教育必须优先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三个第一”思想逐渐形成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集中表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改革开放后,我国始终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1995年,党中央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三个第一”的重要思想,全面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科技发展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最核心的竞争力,科技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谁能抓住最先进生产力——科技,谁就能站在大变局中的制高点,立于不败之地。科技的发展、强盛、创新要靠“一体两翼”体系的建设,一体是创新体系、两翼是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

“一体两翼”体系中,教育无论是对于科学普及、还是科技创新,乃至创新体系的建设都是基础支撑。基础教育基本知识、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培育,决定了科学普及与创新体系建设的根基;高等教育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推进,对高深学问的探究,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汇聚,对科技产业创新的支撑,决定了科技创新与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点。为此,通过科技发展教育、通过教育强大科技,推进科教深度融合发展,支撑先进生产力的建设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历史的必然性。

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和发展,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从创新驱动发展角度来看,基于科技与教育的创新,驱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尚需努力。

全面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必然要求教育优先发展。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意义在于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优先发展教育,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在教育领域的科学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了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和核心任务,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是圆梦工程,教师是筑梦人,学生是梦之队,因此,必须优先发展“圆梦工程”。

教育优先发展的价值指向——教育强国

优先发展教育的总目标和蓝图是建设教育强国

如何保障教育优先发展?从教育与经济的角度看,优先发展是教育优先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在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教育财政性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不低于4%,这是强约束性的目标。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财政收入锐减的情况下,我国仍然保障了教育财政性经费的投入不减,充分体现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定位。

从教育与社会的角度看,优先发展是教育优先于社会的其他事业,在多项事业都重要的情况下,要把有限的资源优先投给教育,在整个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将资源引导至教育行业,人力资源要优先向教育行业配置。

2021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8.1%,在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2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学校面貌有了根本改观,形成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和一体化发展新局面。职业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约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伴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学前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基本普及、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已经进入了教育大国的行列,老百姓的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

而新时代教育大国发展的愿景是什么?显然是教育强国,这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教育强国何以铸就

教育强国建设指教育自身要强、对外部的支撑要强

从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洪流和经验来看,教育强国是和经济社会发展伴随相生的,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然伴随着教育强国的建设,包含了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体制的突破、教育机制的重构等。

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结构的系统变迁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有效支撑。

教育自身要“强”体现在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教育制度这几个要素能够达成一个相互协同、支撑的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要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形成“强”的支撑,超越教育内部发展本身,发挥强力支撑性的作用。

具体来说,教育强国建设体现为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就要建立一套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程序,把其作为引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标尺。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牛鼻子,至关重要,要形成符合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理念、方法、工具和程序。

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保证培养的人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愿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人才。

要建立职普融通的体系,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基于独立的考试、招生、评价、就业制度,推进独立的体系建设。普通教育体系着力推进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科核心概念、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要相互交融,学生在不同的体系内进行穿梭、跳跃和尝试,以此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每一个人根据自身个性特点在不同轨道上获得充分发展。

要建立一个公办与民办并举的教育体系,公办学校要成为教育的主阵地,民办学校成为公办学校有力的补充,满足社会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要在满足教育需求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一些关键领域,尤其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在教育体系内要形成高地,既汇聚全球拔尖创新人才,同时又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以此做牵引,系统提升我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我国经济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紧迫需求,其中有两个要素和科教兴国直接有关,即先进的制造、工艺、技术、服务,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缺乏任何一个要素,转型升级就无法科学推进。科教资源配置在我国区域间还不平衡,东部地区相对富集,中部、西北、西南大区相对缺乏;科教资源配置在不同需求的机构和人群中还存在不充分的问题,精准性有待提升,从而制约了共同富裕的推进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形成。面对这些短板,需要全面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

所以,当前迫切需要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基于生态环境教育体系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协作,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2022-11-02 薛二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079.html 1 教育,从大国到强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33,07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