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在线

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需突破三重困境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09日   第 11 版)

北京精诚实验幼儿园幼儿参加秋收劳动教育 宋维萌 供图

作者:李一凡

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的日益重视,大中小学、幼儿园的劳动教育课程呈现出了生动鲜活、各具特色的样态。然而,仅仅依靠学校或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是远远不够的,据有关调研反映,自理能力和个人卫生习惯差、过于依赖家长成了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最头疼的问题;青少年中贪图享受、不能吃苦、逃避班集体劳动,甚至鄙视体力劳动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这提醒我们,只有将劳动教育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实现协同,尤其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发挥劳动教育对个体全面发展的意义。基于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需突破以下三重困境。

变可有可无为自然持续地融入生活

根据对身边不少家庭的观察,我们发现很多家庭都普遍认同劳动教育很重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劳动却往往要让位于学习,即使是偶然休闲放松也不会想到劳动。家长最常说的话就是“你抓紧时间学习就行,家里的事用不着你管”;有的家长本来是想让孩子自己动手,甚至做点家务,但最后也都一拖再拖,不了了之;至于学校布置的劳动作业也大多浅尝辄止、拍照留念、草草收场。

“没时间劳动”表面看似是物理时间的紧缺,但实质上反映的还是将劳动与学习、劳动与生活、劳动与休闲对立起来的观念,在过度追求分数的当下,劳动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长远意义只能被搁浅。对此,我们需要反思功利心态,以发展的眼光重新思考对劳动时间的价值判断。当然,我们也要警惕另外一种极端选择,学习是孩子当前最重要的一项脑力劳动,不能以生计性劳动剥夺孩子的学习时间,使劳动成为孩子额外的负担或苦役。

生活与劳动密不可分,是劳动创造了生活,家庭劳动具有自然、随机、碎片化的特点,需有意识地利用好一日生活中的分散时间和周末、节假日时间,化整为零,平衡学习与劳动时间,灵活便宜地将劳动自然融入生活。随着生活和学习节奏的变化,劳动可相应呈现出不同的参与频率和参与程度,但一定是持续的一致的。即使是每天花几分钟时间收拾餐桌、为家人盛饭,每周末洗一次碗,如果能坚持下来成为自觉主动的习惯,也将是非常宝贵的一种素养,让孩子受益终身。

变单一重复性劳动为多样个性化劳动

劳动教育内容丰富,既有日常生活劳动满足个体自我照料和环境照料的需要,也有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孩子们体验社会生产过程、参与公共生活、提供公益服务。然而,一些面向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情况的调研发现,学生在家所做的劳动主要是扫地擦桌子等简单清洁类家务,购物、做饭、照顾宠物花草、参与家庭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劳动较少,公益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更少,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丰富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于劳动内容形式窄化、简化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积极了解和参与到学校组织的集体劳动教育活动中,开拓视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弥补家庭劳动内容的缺失;其次,可结合孩子的个性兴趣所长和生活实际需要给他们提供各种参与劳动的机会。有的孩子喜欢参与家庭事务管理,比如5岁孩子自称为家里的“鞋柜管理员”,每天负责整理鞋柜,还画了一张“鞋柜摆放要求”贴在墙上,监督爸爸妈妈放鞋的时候是否遵守规则;比如有的孩子热衷于家用电器的组装、使用和维修,遇到紧急情况,爸爸妈妈都得请他帮忙;再比如有的孩子外向热情,愿意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公益服务,而有的则喜欢安安静静在厨房和妈妈一起制作美食。我们不必强求孩子的劳动体验面面俱到,但我们可以尝试突破家庭空间局限,丰富家庭生活内容,创设多样的劳动形态,既有体力劳动也有脑力劳动,既有简单劳动也有复杂劳动,既有传统劳动也有现代智能化劳动,每个家庭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劳动趣味和劳动图景。

变被动服从性参与为自主成长性体验

教育性劳动是针对儿童有意义的身心合一的劳动,具有生长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蕴含的自由、愉悦和体验的精神,与个体主体性发展、创造自身价值、实现自我发展的精神需要相契合。当前在家庭中孩子们的劳动很多都是为了完成作业,或者被动按照家长的指令执行任务,甚至要以物质金钱等报酬来激励,缺乏自主主体性的劳动体验,劳动习惯难以培养,劳动精神更无从谈起。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劳动中通过处理人与客观事物、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获得劳动主体性价值,并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首先,劳动重在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通过劳动发现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因果逻辑关系与规律,将习得的知识学以致用,从而获得掌控感和价值感。家长要注意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帮助他们分析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学习技能、发展思维,敢于尝试、创新和挑战。其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性关系就是在劳动中结成的,在劳动中孩子与他人彼此依赖和帮助,逐渐产生责任感和义务感。家长应适度参与孩子劳动创造的过程,引导孩子学习合作与感恩,看到自己的劳动为环境和他人带来的变化,从而发现劳动之美,建立积极的劳动情感。第三,孩子正是在劳动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的,他们提出目标并进行有计划的行动,克制烦躁、懒惰、抵触等情绪冲动,遵守规则秩序,进行及时反思和自我调节。家长应及时关注和回应他们的情绪情感,接受他们的脆弱,陪伴他们对苦与累的体验,营造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使他们能更深入地发现和认识自我、成就自我。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2022-11-09 李一凡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467.html 1 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需突破三重困境 33,46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