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财经周刊

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15日   第 05 版)

张连起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再次强调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体现了党保持经济稳中求进的坚定信心和应对当前复杂严峻形势的战略定力。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强国之基,财富之源,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像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想强大,必须靠实体经济”“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采取一系列举措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巩固和发展全球最全工业门类,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遏制经济发展脱实向虚……十年来,我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阔步向前,“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一核心逻辑始终不变。2021年我国GDP总量达到了114.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8倍,约占全球18.5%;人均GDP达到80976元,比2012年增长69.7%,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超过世界人均水平。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这些成就的取得,关键原因在于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经济基础和发展战略自始至终没有脱离以工业制造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日益壮大的实体经济,持续筑牢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制造业,推进新型工业化。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二战以后有几十个国家进入了工业化阶段,但大部分都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很难继续发展,只有日本、韩国等通过制造业跃升为发达国家,这种现象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那些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由于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价格上升等导致企业商务成本上涨,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盈利能力下降,以成本优势为主的全球竞争力减弱,导致产业向更低成本的地区转移。

探究这些经济体发展停滞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法自主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基本被发达国家垄断,它们会封锁技术,并以产业打压等方式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避免出现竞争对手。与此同时,这些经济体大部分缺乏产业升级所需要的资本、人才以及有效组织创新资源的产业政策,而且本土资本的逐利性更乐于投资低门槛的垄断性服务业,这种产业结构很难跨越发达国家的门槛。我国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强大的制造业竞争力。面对外部的“脱钩断链”风险与技术设备封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实体经济作为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活动,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发展实体经济必须要抓住制造业这个“牛鼻子”,筑牢实体经济的根基。虚拟经济产生并服务于实体经济,发挥其媒介资源配置的功能;如果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则会产生经济失衡或泡沫,导致经济社会风险,甚至削弱整个经济的长期竞争力和增长的基础。

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洞察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时”与“势”、“危”与“机”。向外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各国围绕实体经济的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发达国家借疫情企图鼓动产业链“去中国化”“本土化”,给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向内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亟待“闯关”,如果没有坚实的实体经济体系作为依托,无论是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还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应对当前复杂严峻形势必须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当前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加快调整和重构,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日益激烈,哪个国家具备更强大的实体经济,尤其是更强大的制造业,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就能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

应该看到,我国在实体经济上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一是产业结构失衡。很多行业中产能过剩与产能不足并存,社会资本大量向一些领域集中,造成了严重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很多领域存在严重产能不足,甚至很多产能过剩产业的高端环节,也依赖于大量进口。二是区域结构失衡。部分东部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而部分中西部地区还处在工业化前期。三是收入结构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基尼系数长期维持在0.45以上,近年来虽然出现明显下降,但整体仍在较高水平区间运行。

面对这些问题,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方面增强财政税收、货币金融、开放合作等政策协同,促进人才、资本、土地、能源等向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聚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要素保障;另一方面提升经济发展韧性,增强抵御外部冲击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发展实体经济作出明确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筑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畅通经济循环上下更大功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努力稳定外需,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二、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科技创新制度保障,优化企业创新生态和激励引导机制,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持续优化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入实施质量强国建设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释放新潜能。

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五、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六、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让外资敢投、民企敢闯、国企敢干。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委员)

2022-11-15 张连起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747.html 1 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33,74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