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在线

“减负”十年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16日   第 11 版)

徐冬青

减负难,难于上青天。过去的十年,是聚焦真问题,破解真难题的十年。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由此开启了从“单减”走向“双减”的新征程。尽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育人蓝图已经绘制,但是,学业负担过重这一教育上的现代性顽疾和世界级难题,却必须面对且亟待破解。搬掉这块影响改革走向深入的顽石,正是“双减”的使命和担当。总结与反思减负的十年,可大体归纳出如下经验:

标准管理规范“减负”。回顾这十年,基础教育的标准意识逐步加强,在国家多种政策的指引下,管理标准、课程标准、质量标准、教学标准,基于标准的教与学,基于标准的评价和管理,基于标准的作业设计、基于标准的单元教学设计等接踵而来,在很多地区和学校得以有效推进。在国家强化标准意识的政策指引下,产出了许多来自学校和基层的标准化管理经验,突出了课业的尺度意识,作息习惯、睡眠时间、用眼卫生、心理健康等各项生活和学习的基本规范,正在成为一种基本的行动准则,办有标准的教育、办有标准的学校正在成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正在深入推进“双减”工作的基本原则。

共识机制合力“减负”。回顾这十年,基础教育共识机制逐步形成,在“减负”问题上的“应试利益一致”与“素质教育共识”的矛盾冲突问题逐步得以缓解。长期以来,来自家长的刚需、市场的刺激、学校的无力以及评价导向的偏差等合力加大了课业负担问题的严重性,形成了在这个问题上的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尽管在教育认识上有不同的理解和差异,但在学业竞争和压力上似乎人们达成了默契,即课业负担是必要的,而且是不可能被克服的,是无法抗拒的魔咒。无形中,默许学业负担的利益一致性,成了达于真正教育共识的机制性障碍。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地方开展家校协同,建设合力育人机制:通过对话、协商,营造有利于维护健康教育新生态。总之,教育共识机制的建立,不仅开创了良好的共同治理格局,还在逐渐形成一种全社会对教育共同负责的良好氛围。

课程改革推进“减负”。回顾这十年,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得到了持续深入的推进,课程改革从校本特色课程开发向主动的育人模式变革深入,推动了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发挥了课程育人的深化和筑基作用。“减负”需要标本兼治,而课程的创新与优化,正是要回到正确的育人初心、指向素养发展这个根本。惟其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减负”。大中小学的课程思政和思政课一体化的探索实践,各类课程教学新形式和新方法如儿童哲学、跨学科教学、项目化学习、教育戏剧、思维可视化教学、逆向教学设计与实施、“问题链”教学等,激发了一线学校的改革热情,丰富了育人路径,拓展了成长空间,凝聚了教学智慧,走出了多元、适性的课程育人之路。

专业提升支撑“减负”。因专业不足而导致简单刷题和过度作业负担在中小学中还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科学减负有赖于教师专业的发展。这种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知识经验的积累,也表现在师德师风建设以及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体系的完善和深化。回顾这奋进的十年,广大教师以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攻坚克难,勇挑重担,以自己的专业本领实现教育的轻负高质。

回顾过去的十年,是国家标准和国家意志在教育教学中集中体现的十年,是全社会共担教育责任的意识不断强化的十年,也是借助“减负”促进基础教育生态不断优化的十年。为了一代新人的美好未来,“双减”尚未结束,改革还需深化。

(作者系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2022-11-16 徐冬青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845.html 1 “减负”十年 33,84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