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根先
冶炼技术的发现,正如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出现一样,被认为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冶炼技术最早诞生于伊朗。公元前3100年,叙利亚地区进入青铜时代,人们开始广泛使用金属原料制作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宽敞幽静的展览大厅里,有一些黄金制品格外引人注目,反映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已掌握了较高的黄金加工工艺水平。有代表性的是出土于叙利亚埃勃拉遗址的一条项链,由一条细链和两个类似橡果的吊坠组成,吊坠分别由水晶和石头制成,细链则由小金环交织而成,十分精美。
艺术创作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反映了人类对美的渴望与追求。人类对于美的渴望与追求,使外在世界和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在美索不达米亚,陶器不仅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还是艺术品,不同时期的陶器风格反映了他们对美的不同理解和文化特征。其中,出现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滚印(又称圆筒印章),是美索不达米亚独特的艺术品,是世界上最早的微雕艺术,展示了他们所理解和创造出来的方寸之美。
美索不达米亚的珠宝不仅反映了两河流域人们对美的追求,还展示了他们超凡的艺术创造力。青金石是当时最珍贵的宝石之一,虽然当地并不出产,距这里最近的矿藏也远在阿富汗高原巴达克山地区,然而珠宝因其稀缺性而成为身份的象征。早期用贝壳和石块等材料制作的项链、手镯等,逐渐被黄金和珠宝首饰所取代。美索不达米亚的珠宝匠看来已掌握了雕刻镂刻、凸纹制作、丝状饰品装饰和景泰蓝等技术。佩戴珠宝首饰十分普遍,且不论男女。男女都喜欢的珠宝,包括戒指、手镯和脚镯、臂环(戴在上臂)、耳环、项链,还有头针和胸针等。
走过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展览空间,不时在一件件展品前端详,笔者的思绪仿佛飘荡在数千年不断变幻的历史时空中,依稀看到了文明的冲突与交融、兴起和衰亡。从展览的“曙光”“变革”“争霸”“融合”进入到“对话”这个单元,笔者惊喜地见到了古代中国与叙利亚的文化交往。我们所说的“丝绸之路”,被亚述人称为“塞米勒米斯之路”,它以中国为起点,穿越山海、沙漠、平原、山谷,连接数千城镇,在美索不达米亚与印度、波斯等地区间建立联系,然后穿过叙利亚,直至欧洲和马格里布地区(非洲西北部)。
作为古代中国与叙利亚文化交流的实物遗存,有几件展品特别引人关注。一件是出土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叙利亚文《圣经·诗篇》(复制品),每页从右向左横书有15行叙利亚文,是研究景教传入中国的珍贵资料。一件是来自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的展品“丝绸织物”,发现于巴尔米拉的一处墓葬中,可能是从中国进口的;还有一件同样来自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是阿拔斯王朝时期的一个蓝绿色釉陶碗,专家认为,其陶坯的改良可能是模仿了中国的制瓷技术。虽然当时该地区陶瓷技艺尚未达到中国制瓷技术水准,但这种釉陶器皿在当时叙利亚北部地区已大量生产。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中华文明虽然相距万里,独自绽放,风格迥异,而又交流互鉴,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不断地书写了人类历史的光辉篇章。
(作者系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