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华夏副刊

走中国式文艺发展道路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21日   第 10 版)

作者:张凯丽

党的二十大已经胜利闭幕了,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回味、思考着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其中第八部分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对今后五年,乃至更长阶段我们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令人振奋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作为一名党的文艺工作者,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但是我觉得也让我们更有动力了。

文化自信自强 从巩固初心开始

我注意到,报告中提到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前我们总在提文化自信,这让我们从内心深处也多了更多的底气与信心,而这次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加了“自强”二字,我认为是对“文化自信”的进一步推进。怎么自强?自己得有水平、有格局、有站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拿出更多更好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更要求我们在拿出这些作品之前,在创作、排演阶段就要怀着更大的格局、更高的站位,也就是我们的所思所想一定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只有牢牢把握住“人民”二字的分量才能走对方向。

我们都知道,党的文艺事业的根在延安,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诞生于延安,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鲁艺也诞生在延安,这是值得我们文艺工作者自豪与骄傲的历史。我这几天也在想,“别走得太快,停下来等一等落在后面的灵魂!”如果有机会的话,在疫情防控合适的条件下,我想再去一趟已经去过无数次的延安,静下心来,沿着老一辈革命文艺工作者的足迹,再巩固一下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从历史中汲取一些新的经验与动力,融入以后的艺术道路中。自强,从巩固初心开始!我认为,重回延安,重访党的文艺史,是我们文艺工作者身体力行地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一个特别好的起点、基础和实践!

社会主义文化一定要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当时我在电视机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真的特别有共鸣!回望我近十年来的艺术道路,参演了很多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作品,持续参演唐宋名篇朗诵活动,参演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脱贫攻坚舞台剧《大地颂歌》等。这些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也看到,广大同行们也奉献出了具有这些特性的优秀文艺作品。

我们应该把精力继续放在构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上来,怎么构建呢?报告中也指引我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前我们在发展中,更多的是借鉴、参考,而今我们要大胆总结经验,大胆创新自己的文艺体系,拿出我们的初心与水平,走出一条独特的中国式文艺发展道路,我们在文化自信自强的过程中,要向国际社会持续展示我们优秀的文艺作品与价值取向,让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作品被更多国际友人所接受并喜爱!

党的二十大刚刚结束,这对于我们文艺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接下来,我们只有更深入的学懂弄通报告的内涵与精髓,才能更好地将二十大精神融入我们的作品中,服务更多百姓,把大家更好地团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与道路上来,这是我们的职责,更是我们的使命!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

2022-11-21 张凯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4083.html 1 走中国式文艺发展道路 34,08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