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华夏副刊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21日   第 10 版)

作者:骆芃芃

精彩阅读

■ 我是从事篆刻书法研究创作工作的,我自认为对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高度的自信。这种自信源自对有着五千年华夏文明为基础的中国篆刻的自信,源自对中国篆刻艺术理论和技法的熟练掌握和运用的自信。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工作者就是要心怀祖国、心怀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近几年,我所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中华世纪坛等作为主办单位联合全国200余家大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先后举办了“印记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印记脱贫攻坚”“印记初心”(庆祝建党100周年)“印记冬奥”大众篆刻系列作品展,展览创作者以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人民大众为主体,以篆刻的形式展现时代精神的同时,更丰富了人民大众文化生活。

今年我院主办了“铭记历史 展望未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篆刻网络展”,推出了一大批以歌颂党的丰功伟绩、展现新时代伟大成就和人民精神风貌为主题的优秀篆刻作品。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近年来我个人也创作了一批以展现人民精神和时代风貌的作品。2020年为抗击疫情,我创作了《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白衣天使》《百姓英雄》等多件展现抗疫精神的作品。去年我创作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印章在“学习强国”平台发布,印章一经发布受到人民大众广泛喜爱,点赞量达22万。我今年创作的《不忘初心》《开启新征程》等作品分别被刊登在《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上。

繁忙的工作之外,我积极响应国家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的号召,积极参加全国政协书院组织的国学群、生态自然环保群、自约读书群等多个群组的读书活动。2021年10月我在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中发表了《走向生活的篆刻艺术——二十四节气组印》主题演讲,演讲不仅阐释了中国篆刻与二十四节气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结合,更是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实践行动。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是从事篆刻书法研究创作工作的,我自认为对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高度的自信。这种自信源自对有着五千年华夏文明为基础的中国篆刻的自信,源自对中国篆刻艺术理论和技法的熟练掌握和运用的自信。

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作为“中国篆刻”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单位,始终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极推动中国篆刻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创造性发展。近年来,我先后策划并主持举办了“龙的传人——中华姓氏堂号暨历代篆刻家名号篆刻艺术展”“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等一系列别开生面的展览,旨在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探索和实现篆刻艺术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家形象的提升,新时代篆刻艺术的社会文化功能也不断得到拓展。近年来我创作的《治国理政》《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等一系列巨型印章标识频频出现在国际重大外交场合,成为新时代篆刻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近年来篆刻院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指导下,扎实推进篆刻艺术教育工作。2007年篆刻院设立了全国首个篆刻艺术独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15年又设立了全国首个篆刻艺术博士学位授予点,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篆刻人才已成为我日常工作的重要方面。这些年来,我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端知识结构的篆刻艺术硕士和博士。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连续四年提交了关于设立(和健全)篆刻艺术独立学科方面的提案。作为篆刻艺术独立学科建设的创建人和学术带头人,我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政策方针,开展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学生教学工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等方面坚定“四个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展中国篆刻艺术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

2022-11-21 骆芃芃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4084.html 1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 34,08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