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华夏副刊

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21日   第 10 版)

作者:田沁鑫

阅读提示

■ 今年国庆期间,国家话剧院首部文献剧《抗战中的文艺》成功上演。主创团队用一年时间查阅文献史料,深入抗战14年历史,以文艺家群体的视角表现党如何团结领导人民救民族于危亡。

■ 无论表现革命前辈还是英模人物,只有创作者自己被表现对象深深打动,在精神和情感上皆有所升华时,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富有原型人物的精气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鼓励我们立足时代发展,创新艺术表达,在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过程中,把中国故事讲透彻、讲精彩。

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从延安延河岸边走来的“文艺国家队”,近年来国家话剧院以史料为依托,深入革命文化传统,创作了《三湾,那一夜》《红色的起点》《直播开国大典》等一批话剧作品。其中,《红色的起点》凸显青春洋溢的革命精神,以富有时代气息的舞台表达,再现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峥嵘岁月。《直播开国大典》则聚焦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时刻,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再现新华广播电台如何在有限的历史条件下,成功实况转播开国大典,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了让故事更加好看,我们打破传统叙事模式,三条线索交融并进,增强全剧悬念和戏剧冲突。在视觉呈现上,我利用戏曲舞台空的空间,舞台上只有桌椅,通过灯光和即时摄影等技术手段,实现舞台空间和叙事视角的切换。这样的舞台表现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能够更加有效地传递出作品蕴含的精神旨归。

今年国庆期间,国家话剧院首部文献剧《抗战中的文艺》成功上演。主创团队用一年时间查阅文献史料,深入抗战14年历史,以文艺家群体的视角表现党如何团结领导人民救民族于危亡。全剧以活跃在抗战中的文艺家为主人公,集中呈现鲁迅、冼星海、田汉、聂耳、夏衍等文艺大家的爱国之志和救国之举。国家话剧院推出这部剧,既是对历史的回望和致敬,更是为传递前辈艺术家的奋斗之志、家国之情,吹响当代文艺界的集结号,号召更多文艺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与呼。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我们深入生活,走近书写不平凡生命篇章的英模人物,通过文艺创作让人物事迹和精神为更多人所知。只有深入生活,创作者才能走进人物人生历程,进而从精神层面理解人物、接近人物,只有这样,我们刻画出的人物才清晰准确、真实可感。国家话剧院为创作话剧《谷文昌》,主创团队数次来到主人公生前奋斗的地方福建东山采风。经由这个过程,人物形象的种子逐渐在演员心中生根发芽,帮助演员塑造出令人信服的艺术形象。

无论表现革命前辈还是英模人物,只有创作者自己被表现对象深深打动,在精神和情感上皆有所升华时,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富有原型人物的精气神。为创作民族歌剧《扶贫路上》,我们多次深入到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在主人公黄文秀工作过的田间地头听乡亲们含泪讲述她的故事,反复研读她留下的《驻村日记》。这位年轻共产党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信念和优秀品德,成为我创作时最强有力的精神力量。首演结束,当地观众含泪鼓掌的情景让我至今难忘。只有切身感知人物心声、人民心声,我们的作品才能真正抵达人心。

接下来,我们将探索和互联网媒体的融合,建设戏剧现场云演播平台和数字智能演艺基地。戏剧和网络的融合不止步于直播,而是要实现线下戏剧创作和线上数字化创作的融合,通过数字的、审美的方式,让我们创作的中国故事被更多人看到。

以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国戏剧人使命在肩,大有所为。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2022-11-21 田沁鑫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4085.html 1 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34,08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