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休闲周刊

中国的蹴鞠 世界的足球

——访国家级非遗项目蹴鞠代表性传承人马国庆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16日   第 09 版)

本报记者 徐金玉

身着深红色的传统服饰,脚上是“燕归巢”等花式踢球动作,中国临淄蹴鞠表演队的表演一亮相,便引起外国球员和教练的关注。近日,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蹴鞠亮相卡塔尔,让这项中国古老的体育运动再次迎来世界目光。

“蹴鞠在卡塔尔受到欢迎,短时间内人们从好奇到积极参与,乃至进行比赛。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展示着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古老的运动魅力。”国家级非遗项目蹴鞠代表性传承人马国庆说。

蹴鞠,你会踢吗?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等,蹴是用脚踢,鞠是皮制的球。”马国庆介绍,追溯历史,蹴鞠已流传了2300多年之久。经专家研究,它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在汉代得到较大发展。

当时,《战国策·齐策》中就有记载临淄人的生活:“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这段话后来也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出现过,是说富裕起来的临淄,市民有很多文体活动,包括吹奏、击打、弹拨乐器,斗鸡、赛狗、下棋和踢球。这些史料表明,在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蹴鞠已发展成一种在民间广为盛行的娱乐方式。”马国庆说。

不过,蹴鞠最早诞生时却并非一项民间的体育运动,而是一场军事训练项目。

“当时,管仲实行伍轨制,五人为一伍,五家为一轨,设轨长管理。在军事训练时,一伍和一个轨长,正好6人,进行二六对阵,将蹴鞠作为训练游戏。双方相互攻防,并采用直接对抗的形式,努力将球踢进对方的‘老巢’——像座小房子式的球门,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这样既能锻炼体力,又不会血腥残酷,因此很受军队欢迎。”马国庆说。甚至发展到汉代,连霍去病北击匈奴时,也不忘带上“毛球”,并专门在“足球场”——校军场上,让士兵穿域蹴鞠,以锻炼其灵活性、斗志和体力。

“汉武帝也是十足的‘球迷’,他到酒泉前线视察时,将蹴鞠作为检阅攻防体系的必看项目。甚至有文献记载,他发现俘虏中有人会踢球,还专门下场和他们比拼,可见蹴鞠的受欢迎程度。”马国庆说。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蹴鞠和现代足球很相似,也是着地的。“这和鞠的制作方法有关。鞠以熟牛皮制作而成,内里填充毛发,因此腾跃性不佳。而到了蹴鞠最为繁荣的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水平提高,鞠的制作改为用动物的尿囊,是可以充气的,有很强的腾跃性,自然能在脚上踢出花样。为此,蹴鞠也有了新踢法,在直接对抗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间接对抗和白打等形式,此时考验的更是脚上功夫,且鞠是不落地的。”

在马国庆的描述中,当时激战正酣的蹴鞠对决似乎就在眼前: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球门设在中间,球门内铺就一张网,网中央设有一尺二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

“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也叫比赛‘解数’。使出浑身‘解数’,也显示出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马国庆笑着说。但随着朝代更迭,蹴鞠的发展却大不如从前,从元明时期开始走向衰弱,清代主要在民间流行。20世纪以来,由于受到战争、灾害等原因的影响,蹴鞠活动已越来越少见。

“但实际上,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蹴鞠一直没有出现过断代或断层,我想这正取决于它自身独特的魅力、运动精神和文化内涵。”马国庆说。

蹴鞠,和足球有何渊源?

2004年,于深耕蹴鞠文化传承十余年的马国庆来说,是最为难忘的一年——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国际足联和亚足联公开宣布,中国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临淄地区的蹴鞠。

“当时,我作为淄博临淄论证、确认世界足球起源地的主要成员,全程参与了这一过程。这项创举,也使得中国几千年的蹴鞠文化得到研究、挖掘和传播。到了2006年,蹴鞠又入选了第一批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国庆说,他依稀记得,也曾有其他国家对足球起源地的认证提出过质疑,但当时他的回应可谓掷地有声:现代足球所有的内容,中国古代蹴鞠都已涵盖,包括组织、动作、花样、规格等,中国山东淄博临淄地区有着翔实的资料和相关的历史文物,可谓有理有据,这些内容足以让人信服。

一直以来,人们始终会好奇,蹴鞠和足球有哪些渊源,又有哪些异同。这一认证似乎给出了答案。可以说,蹴鞠对现代足球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唐代,中国蹴鞠向东传播到日本和朝鲜,向西传播到欧洲,在英国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足球。

“蹴鞠的玩法与现代足球自然不尽相同,但也处处透露出血脉渊源。”马国庆说,东汉李尤的《鞠城铭》,就曾讲到蹴鞠的球场形制、球队建设和比赛心态:“圆鞠方墙,仿像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列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

“这一记载就反映出蹴鞠运动的竞赛方法、场地规格、场上人员的分配以及人数等,表明在汉代期间,蹴鞠运动竞赛规则的健全性、完整性都已见雏形。”马国庆说,到了宋代,蹴鞠的各个方面已发展得相当完善。

例如,当时设有齐云社,类似于“足球俱乐部”或“足球协会”。“作为蹴鞠爱好者的全国性组织,齐云社组织齐全,有其各自的职位名称及分工,除了球员外,有负责比赛和球队事务的会干、左军、右军,有负责对外接待的知宾等。球员们也要遵守社规,里面规定了不许作‘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退步背’等危险动作,还规定‘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

例如,当时已开始组织全国性的比赛,类似于当代的中超联赛、中甲联赛;当时已有女子足球;当时的鞠已出现品牌化、商业化发展趋势,葵花圆、熊掌等球类品牌家喻户晓。

“古代蹴鞠行业会进行全国性的技术等级统一考试,要交考试费,名为香金,考试合格后还会颁发证书,称为名旗,故有‘赢者得名旗下山,输者无名旗下山’的说法。”马国庆笑着说,这些记载足见当时蹴鞠的行业发展水平。

“蹴鞠同样讲究师承关系,踢球前要先敬祖——清源妙道真君,再敬师。这一仪式不可小觑,这证明了蹴鞠这项体育运动有精神皈依、有理想追求、有道德典范。”马国庆说。

传承,路在何方?

在成功助力了“世界足球起源地”的认证之后,马国庆传承的脚步并未停下。

作为传承人,他打造了中国唯一一个足球博物馆——临淄足球博物馆,博物馆浓缩了中国的蹴鞠文化史、民俗发展史、体育文化史和世界足球史,也把中国足球文化进行了系统、立体的展示,已成为历史文化研究、传播、交流的平台。“这里每年都会吸引很多专家学者、足球爱好者和青少年们前来参观交流。”马国庆说,单是展示还不够,他和同事们还建立了蹴鞠队,此次在卡塔尔大放异彩的队伍,正是出自这里。

“我也经常到学校做讲座,促进蹴鞠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生活,最主要的是,推动蹴鞠文化走向国际。”在马国庆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价值,就是当代价值和国际影响。

“蹴鞠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经过2000多年的风云变幻,它依然璀璨夺目、充满活力。它是淄博的体育名片,也是中国的文化名片,为我们对外交流交往打开了一扇窗。”马国庆说,“蹴鞠连着历史、连着现代,连着传统,也连着国际,是我们走向世界的语言,也是走向国际的桥梁和纽带。我们生活在蹴鞠诞生的地方,有责任、有使命去不遗余力地传承好它。”

2022-12-16 徐金玉 ——访国家级非遗项目蹴鞠代表性传承人马国庆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5382.html 1 中国的蹴鞠 世界的足球 35,38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