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术家园

赓续中华农耕文明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1月09日   第 10 版)

哈尼梯田

作者:闵庆文

■阅读提示

■ 这些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的宝贵财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下和未来的农业农村发展保存着弥足珍贵的生态文化、技术文化和民俗文化。

■ 把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与促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和美乡村结合起来,让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应有的魅力和风采,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注入强大力量。

在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并将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列为中国特色和中国国情的重要方面,将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作为重要工作。

中国是农业古国和农业大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孕育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先后发布6批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7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中国以19项位居各国之首。这些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的宝贵财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下和未来的农业农村发展保存着弥足珍贵的生态文化、技术文化和民俗文化,对于乡村振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建立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的,体现出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有论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思是顺应农时则粮食丰收,捕鱼不用密网则水产不尽,按季节伐木则木材不竭,体现了古时农业生产遵从自然规律、季节农时的思想。在适应自然规律的同时,古代先民还逐渐形成了利用自然界动植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循环的规律以发展农业生产的模式。

我国传统农业秉持着这种生态思想,得以和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延续数千年。2010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还是国家湿地公园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就是一个典型代表。1300多年以来,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秉持着人地和谐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世界罕见的山地稻作梯田景观,还有丰富的农业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至今依然保留有50多个传统农家品种,仅资源植物种类就多达151科446属651种,还有大量人工养殖的鸭、鲤鱼、鲫鱼、江鳅、泥鳅、鳝鱼等和种类繁多的无脊椎动物。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哈尼梯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又一次惊艳世界。

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技术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无论是山地还是低洼湿地,无论是稻田还是旱地,间作套种、农林复合、农牧结合、稻鱼共生、桑基鱼塘等众多传统农业技术,都是以低碳、循环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农业,通过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成为当今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源泉。

2005年成为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当地先民根据“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生态地理条件,发展了“稻鱼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双丰”。以稻鱼共生为基础,在青田以及其他地方衍生出稻鸭、稻蟹、稻蛙、稻虾等多种模式,形成在全国推广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体系。

2017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一种将种桑养蚕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形成了“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态循环体系,被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这种适应低洼地区农业发展的“零排放、无污染”生态农业,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衍生出菜基鱼塘、花基鱼塘、蔗基鱼塘等基塘农业体系。

体现人文精神的民俗文化有助于促进和美乡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农业文化遗产凝结了无数古人智慧,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行为、思想等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立自强的性格,培育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成为乡村和谐发展的基础。源于黔东南地区的侗族大歌,不仅体现了结构严密而精美、歌词押韵、曲调优美等艺术特色,而且还表现了热情好客、团结合作等优良习俗。侗族大歌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也将侗族大歌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鱼灯舞、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乐作舞与哈尼古歌,2022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中的菇山话、香菇功夫,等等。

研究和实践表明,发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传承赓续农耕文明的重要抓手。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认识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现实意义,要把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与促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和美乡村结合起来,让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应有的魅力和风采,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注入强大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

2023-01-09 闵庆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6503.html 1 赓续中华农耕文明 36,50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