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旭 黄季焜
种植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产业。当前,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95%以上,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左右,经营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这一格局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而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比重仅占30%左右,农业收入对不少农户而言是“副业”。考虑到种粮成本高、效益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美竞争等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种植业高质量发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任务极其艰巨。
对当前种植业的形势判断:
人地矛盾依然突出,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关键
长期以来,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人均一亩三分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远远落后于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美国、巴西和法国等国家。我国2.3亿户农户,户均经营规模7.8亩,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高达2.1亿户,即户均不过十亩田,大致相当于欧盟的1/4和美国的1%。近年来,在政策推动和市场驱动下,各地土地流转速度显著加快,但户均耕地规模过小的事实并未改变。
过去40多年,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快的转型,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转型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转型,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收入。在粮食生产实现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实现了快速增长,显著提高了农业增加值,成为高值农业。1978至2020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4.4%,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1%)和农民收入(年均增长7.3%)。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不断增长,进一步提升了农民非农收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然而,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间和农村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促进农村居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我国国情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既不能照搬一些国家大规模经营、大机械作业的模式,也不能采取一些国家依靠高补贴来维持高价格和高收入的做法,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转型、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对未来发展形势的判断:
农业劳动力大幅减少,劳动生产率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间趋同压力大
未来30年,我国总人口将相继经历零增长、负增长,城镇化率不断提高。预计到2035年,我国总人口将保持在14亿左右,城镇化率超过70%;到2050年,我国总人口为13亿左右,城镇化率达到80%。根据日本、韩国经验和中国工程院“中国2050年现代智慧生态农业战略研究与发展路线图”项目研究预测,2050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农业就业人口占比将从2020年的7.7%和23.6%,分别下降到3.2%和4.3%,农业劳动力从2020年的17715万减少到2050年的3260万(其中种植业约2930万),劳动生产率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之间的差异逐步消除(1∶1.1),工农收入实现趋同。农民素质大幅提升,从事农业生产将成为体面职业。
未来我国种植业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提升农民总体素质任重道远,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占1%,远低于日本的6%、德国的24%、美国的34%。另一方面,小农在发展高值农业上面临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种粮积极性低,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破解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矛盾难度大。
重大战略举措及政策建议
重大战略举措——实施种植业“二八格局”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强国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我国种植业应实施“二八格局”战略,即20%户均耕地面积超过100亩的大农,主要生产占农业增加值20%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80%户均耕地面积不足100亩小农,主要发展占农业增加值80%的高值农业以保障收入持续增长,从而实现农业强而永续,最终大小农户劳动生产率趋同,实现大农小农共同富裕。
确保重大战略举措落地需要相关政策支持。
建成针对大农与小农的政策支持体系。大农政策支持体系主要包括:重点支持适度经营规模的家庭农场;支持土地经营权的长期流转;支持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机补贴;出台农业信贷专项资金;支持粮仓建设;建立生产和收入保险等种粮收益保障体系;实现大农户占比从现在的2%左右增加到2050年的20%。小农高值农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主要包括:支持小农组建生产营销合作社;发展电商和小额信贷;发展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地方特色品牌建设;建立生产和市场保险等高值农业供销保障体系。实现小农户从现在的户均耕地不足10亩到2050年的60亩。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为种植业顺利向“二八格局”转变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加快更加公平的城市化进程,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大量非农就业机会的同时,促进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市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平化。二是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乡镇非农就业,并为农民在农闲季节创造更多的非农兼业机会。三是建立专项基金支持农村年轻人参加农业在职或者脱产的教育与培训,支持他们创建家庭农场。四是完善土地流转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土地的有序流转。
构建支持大农与小农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体系。一是要注重分别适合大农和小农发展的当代生物技术、第二代信息技术、智慧装备技术和现代生态技术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产业链应用,加速现代智慧生态农业发展,为实现农业强国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二是改革现行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涉农教育培养模式和财政支持方式,以培养高素质农民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满足农民对产前、产中、产后的不同需求,培育大批适合农业向“二八格局”转型的新人才,并通过建立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绩效评价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
建立适应种植业向“二八格局”转变的制度保障体系。一是支持大户生产粮棉油糖,支持小农发展高值农业,为大农、小农分工与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稳步推进大农和小农的生产分工;二是出台农业教育与农民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探索支持大农和小农共同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农村人才振兴。
(作者刘旭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黄季焜系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