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有强 通讯员 刘小申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省会城市,郑州市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在近日召开的郑州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上,委员们围绕“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的郑州乡村振兴总目标,积极建言献策。
■ 以机制建设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目前,我市农村现代化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有差距,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服务的问题,村民主体参与度不高,乡村规划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尚未有效衔接。此外还存在运维资金缺口大、资金投入缺乏保障;运维责任不明确,运维评估与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逯祯委员为此建议县级人民政府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运维制度。
逯祯的发言引起了与会委员的共鸣。
缺乏统筹协调、缺少政策支持、财政资金有限、融资渠道不畅……现状一一摆在这座国家中心城市的面前。“建议加大县域政策统筹、完善资金筹措渠道,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梁斌委员对症下药。
“强化县级政府主体地位,发挥政府引导、政策激励等方面的作用。”赵辉委员进一步建议,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设计产业化,推动从单一产品设计向全产业链的策划、导入、运营、延伸、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全价值链覆盖转化,以设计创新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一场硬仗,要“三分建、七分管”,多措并举,坚持有规划、有制度、有资金、有队伍、有方法、有考核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委员们纷纷建议。
■ 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能和核心竞争力
加快发展乡村特色农业、现代都市农业,是郑州市改变乡村振兴眼前困境的有效途径。
如何发展科技型、示范型、服务型、生态型“四型”农业,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能和核心竞争力?李海霞委员认为要发挥农民自身作用。她建议要持续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支持扩大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规模,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示范(优秀)项目创建和郑州市农民工返乡创业之星评选,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多年来,郑州渔业为农民增收、稳产保供发挥了重要作用,水产养殖业也一度成为沿黄一线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目前我市水产品产量呈现断崖式下跌趋势、水产养殖空间急剧萎缩,稳产保供能力受到严峻挑战。”陈颍燕委员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她为此建议科学规划利用黄河滩区,高质量发展滩区渔业产业,运用郑州168模式推广郑州黄河鲤鱼和郑州锦鲤两大品牌,打造郑州黄河流域渔业高质量发展样板。“要让渔业养殖尽快走出困境,开创新局,成为助推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速的新引擎。”
■ 由“一时美”向“长久美”转变
“对有些基层干部群众来说,如何具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比较迷茫。存在对乡村振兴长远发展认识不足,工作推进不力等问题。”李宗峰委员认为,目前在具体项目实施上还缺乏科学性和延续性。往往是各村一哄而上,存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现代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部分乡镇还存在信息化落后的问题,没有把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信息录入后台程序,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工作时处于被动局面。”李宗峰说。
对于李宗峰委员提出的问题,郑州市政协早有关注,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经过深入调研后,在大会发言中建议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管理方式,将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信息录入后台程序,让村民可以“随手拍、随时督”,督促形成日常管理的“巡查—整改—反馈”工作闭环。
“要突出抓好美丽乡村精品村和示范村建设,坚持美丽村庄、美丽田园、美丽公路、美丽河道、美丽产业一体布局、一体打造,组团发展,厚植美丽郑州底色。”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花长胜委员进一步建议。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加快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持续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一条条建议道出了委员们对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