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休闲周刊

立春时节,写就“早白尖”的佳话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2月10日   第 11 版)

温涛

立春这天,早白尖茶园内,刚露出的芽苞透着嫩绿,似乎正静待着第十六届中国·宜宾早茶节的举办。

66年前的今天,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四川省第一个国家级优良茶种“早白尖”在宜宾市筠连县苔草村发现。而这段往事,还要从苔草村茶农张银武说起。

勤劳的人从来闲不住,1957年立春一早,张银武便开始整理农具为打理茶园作准备。居家在山中开门一望,层层叠叠的茶园扑面而来。几年前,这里还是荒山一片,自从1951年2月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在筠连设立茶叶推广站发展红茶制作以来,荒山变茶园,茶树满山野,变化太大了。

张银武一边整理农具,一边想着春节前乡里说的报种的事。随着茶园的发展,需要优良品种来促进茶叶更大的发展,筠连县农业局茶叶站工作人员按上级的要求,通知茶农们寻找适合本土环境生长的优良茶种报上来作推广研究。

这茶种该咋选呢,啥是优良茶种?正在思索之间,张银武抬头一看,自家屋前的那棵被叫作“早白颠”的茶树上已是新芽绽放,一丛丛嫩芽在乍暖还寒的天气中傲立枝头!这是一棵有些年头的茶树了,以往父辈就摘这茶树上的茶叶做细茶自家饮用,到了近几年,也在采摘鲜叶来制作红茶。张银武细细回忆,在很多年前,这茶树似乎都在立春前后发芽,比其他茶树发芽要早上十天半月,这种茶树是不是优良品种呢?

张银武立即把自家门前“早白颠”这棵茶树的情况上报给乡里,乡里迅速上报给县农业局茶叶站,经筠连县、宜宾专区两级茶叶站的转报,就报到了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茶树品种研究组组长钟渭基那里。

钟渭基在和张银武促膝长谈中得知,“早白巅”因发芽早、毫多显白而得名。为搞清楚这个地方茶种,他在苔草村度过了1957年的茶季。第二年,研究组又对“早白巅”复查鉴定,将张银武在“早白巅”报种前后的多次谈话记录、实地采集的多种数据材料报上级审批。当时钟渭基在茶山上用新启用的照相机为张银武拍了一张站在“早白巅”茶树旁的黑白照片,留下了“早白巅”最原生态的记忆。同时,钟渭基将带有筠连方言的“早白巅”记录成了文字“早白尖”。

1964年春天,研究组就地将“早白尖”与其它茶树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抗虫抗旱能力等用数据记录进行比对、鉴定、评价,并将采摘的“早白尖”鲜叶分成两份,进行红茶、绿茶等多茶类制作。制成茶后,先自评后再交外省的专家审评,无论是产量品质还是抗病抗旱能力,“早白尖”都获得了一致好评。1965年,钟渭基发表了《茶树地方良种早白尖》一文,将“早白巅”正式定名为“早白尖”。在其所著《四川省茶树地方品种资源初步整理》文献中,对“早白尖”进行了突出的描述。“早白尖”凭借又早又好的绝对优势,在若干地方报种中脱颖而出。

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在厦门召开评审会议,钟渭基以全国审委会委员的身份推荐了“早白尖”参加评审。在会上,“早白尖”被认定为国家级传统茶树良种,发现地确定为筠连,产地确定为宜宾各县。“早白尖”的含义是:立春后至清明前,茶树开始发芽,为“早”;发出的嫩芽是满披白毫,浑身白色,为“白”;刚发嫩芽呈尖状,犹如枪尖,为“尖”,三者结合而得名。由“早白尖”制作成的“川红工夫”红茶形态紧细、乌润显毫、香浓鲜爽、味道纯正、汤色红艳、叶底红嫩,具有品种固有的风格。

厦门评审会结束后,钟渭基开始了“早白尖”分离选择工作,在几万株“早白尖”群体中按不同的形状分出“早白尖1号”到“早白尖9号”共九个品种。其中的“早白尖5号”为国家级良种,具有浓、强、鲜等特点,非常适合制作精品。1985年9月,在里斯本举办的第24届世界食品博览会上,用“早白尖”制成的“川红工夫”红茶荣获22克的金质奖章。

钟渭基后来被誉为“早白尖之父”,2017年1月在发现“早白尖”60周年之际,钟渭基专程到筠连苔草村故地重游,重温那段发现“早白尖”的历史。如今,“早白尖”工夫红茶已成为宜宾茶业的知名品牌。

(筠连县农业农村局供稿)

2023-02-10 温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7904.html 1 立春时节,写就“早白尖”的佳话 37,90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