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庞井君
我常常说,哲学是没有专业的,谁都可以来研究,但谁也不能垄断这个领域。而一个真正喜欢哲学思考的人,不会囿于哲学史上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一定会对其他领域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其一可以为哲学思考提供思想的质料和灵感,其二也可以检验哲学思想的有效性。做完有关社会价值论的博士论文后,近30年忽忽已逝,其间随着生命时空波动变幻,在潜心哲学研究的同时,旁涉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美学、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所获远非哲学著作可比。对于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京剧”,我也是持这样一种态度:观察,学习,汲取,然后拿到社会价值论层面来审视,得到一些新的哲学启示。几年接触下来,兴味盎然,其人其事,其语其文,借用《水浒传》中武松论酒的话说便是:“有些力气,冲得人动。”
看来,人的精神存在是与人的物质存在和社会存在相并列的一种生命品性,也是理解人的本质和人性秘密的关键。人类精神结构大体由日常感知、科学认知、审美感受和精神信仰四个版块组成。“版块”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也可以理解为四种属性、四个维度或人类精神的四种能力。其中日常感知是基于人的感官系统而直接地展开的精神活动,它是人人都具有的源初性的生命本能,包含着科学认知、审美感受、精神信仰的萌芽。科学认知是人类理性充分发育的结果,它在一定意义上摆脱了直接的感官束缚和限制,对象化、理论化、逻辑化、形式化、工具化是其主要特征。审美感受可以说是一种感性的通达,它与科学认知一样,虽然摆脱了感官的限制,却没有离开感官,而走了与科学理性相反的另一条路,即感性的道路,以感性的方式向存在深处探寻,独立追求自我的精神超越。感受性是与主体生命存在须臾不可分的精神品性,不可对象化。精神信仰是人类精神指向终极并渴望把握终极存在的一种能力。其根源在于人的有限性。人因为有了自觉意识,认识到自我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并深深地为这一永恒的存在论矛盾所烦恼和困扰。人渴望永恒、伟大和无限,希望把握无限,并把自己与无限存在融通起来,形成一体,以实现生命的超越。这种人类精神结构图景有点像湖中的涟漪,那波痕越接近中心的地方越清晰,也越狭小,越向外越模糊,越淡远,向着无限的水光延伸;又如空谷的歌声,从那歌唱家的喉咙发出,一波一波地向树杪云雾中飘荡,奔向那无尽的远方。
人类精神结构图景已非常明显,在可想象的未来,此消彼长是肯定的,但大的格局框架不会有颠覆性的改变。比如,不可能消除哪一个版块,也不大可能新添什么版块。在这种参照系中,审美感受体系的价值定位是非常清楚的。现在的问题是,它受到了科学认知体系的强大冲击和挑战,包括京剧在内的传统艺术形态更是首当其冲。精神外化是一切精神事物的普遍本性,内在的精神必然形成强大的社会现实和物质现实。外化往往带来异化,人类的精神危机便演化为物质冲突和社会危机。比如科学外化为技术,审美外化为艺术。目前,广受学界关注的技术和艺术的讨论,实质是人类精神结构中科学认知和审美感受的碰撞与融合问题。毋庸讳言,有识之士都能清楚地看到,以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相融合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对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产生根本的撼动,甚至有颠覆的危险。这一点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深刻的洞察。主体的改变,将带来一切的改变。改变将带来空间的转向和权力的转移。各门艺术向哪里去呢?从人类精神结构四个版块的外部互动关系分析,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向日常感知用力,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和动力;第二个方向是向科学认知用力,让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获取更大的创造力和传播力;第三个方向是向精神信仰用力,用感受的力量召唤不在场的存在实现在场化的开显与表达。这三个方向的用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各个艺术门类沿着这三个方向的探索和突围也取得了不少效果。我以为更为关键的是审美艺术的内在方面,覆灭的危险在于失去自我。在这种交融激荡的格局中,审美艺术须坚守“感受性”的品格和立场,和而不同,和而又通,通而又融。取向日常感知,但不能沉沦于庸常生活;取向科学认知,但不能同化于数据计算和技术制作;取向精神信仰,但不能流于虚无玄幻,一味谈佛论道,更不能装神弄鬼。
在汤因比看来,人类正处在类似于百万年前从猿到人转变的大转折之中。人类审美艺术的版图如同人类整个精神版图一样,也处在新的塑造过程之中。我们正处在新版图形成的前夜,各门艺术像奔腾向海的河流,一切沿着正确方向的努力和劳作都将汇入新的版图中,并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我的观察和理解,储兰兰女士所倡导和身体力行的新京剧一直沿着这个方向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和广泛的影响。它像一切有希望的新生事物一样,尽管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非常富于开放性、包容性、绵延性和成长性,上得天气,下接地气,中有人气。从社会价值论上看,这些作品有烟火气,有书卷气,有山水气,有青春气,古雅清新,自由自然,和而不同,非常契合未来中国文化演进的方向。可以想象,这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十多年来,不知要排除多少阻力和困难。不但需要过人的才华和百倍的努力,更需要超人的胆气。我猜想这种胆气,很大程度来自新京剧领军人物储兰兰女士身上的那种令人钦佩的正义和良知。听说受人尊敬的哲学泰斗、著名美学家张世英先生在世时,储兰兰女士曾拜访过他,先生对新京剧非常赞赏,殊为难得。先生主张审美是人生最高境界,至此境者,可“心游天地外,意在有无间。”新京剧所营造的那种高妙空灵的艺术境界与先生的美学思想是非常契合的。多年来,余欣赏新京剧亦常常沉浸其中,临溪流不知去向,入云山忘却归途。今不揣浅陋,追摹其境,再以四语喻之:
万壑松涛涌,
一轮明月升。
空谷兰无迹,
缥缈云烟中。
值此储兰兰女士新书出版之际,搜罗旧语新思,拾掇成篇,言不尽意,如隔江雾唤渡舟,渡与未渡,亦未可知,聊以为序。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学会第一届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