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财经周刊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这场“高质量”对话瞄准新型实体企业!

本报融媒体记者 周佳佳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2月28日   第 05 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拼数量到拼质量,从谋速度到谋效益,中国经济正在经历高质量发展的蝶变。

那么,新型实体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瞄准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又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围绕这些热点问题,来听听政协委员、学者与业界人士的心声。

“新型实体企业”探索“以实助实”受关注

以“新型”为核心特征的“实体企业”如何给自己定位?部分市场主体代表认为,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数实融合的产业新形态,涌现出一批兼具实体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能力的实体企业,不仅较好地实现了企业内部数字化升级,还发挥了技术外溢作用,赋能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助推千行百业降本增效的“数字底座”。因其不同于数字化进程缓慢、老式的传统实体企业,因此用“新型实体企业”这个概念来定义。

目前,以京东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实体企业,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表示,这些新型实体企业,根植于实体经济、成长于实体经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尤其是凭借扎实的基础设施、高效的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创新的数字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发挥新型实体企业效能,无论是在乡村振兴,还是为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小企业降本增效,甚至在国际市场打造中国企业出海的新基建,都做了很多“以实助实”的探索和实践。

“以实助实”,新型实体企业正向上成长。委员专家和市场主体代表认为,实体经济始终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引擎,不少新型实体企业在互联网大潮下积极探索并创新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供应链能力,并始终坚持从实体中来、到实体中去,蹚出了一条新型实体企业之路,在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为助力和促进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贡献了一份力量。

发展“硬实力”还需优质“软环境”

以全局视角审视目前实体企业发展的环境,业内人士发现依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当前,我国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但仍存在“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问题。

如何解决?优质“软环境”很重要。

“要制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完善新型实体企业发展相关的政策与制度体系,确保企业尽早尽快享受政策红利。”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看来,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加大政府扶持,将满足企业需求作为目标,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环境。

“当前,企业为了保持活力、能够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纷纷瞄准了多元化。多元化的发展,促使企业进一步深化产业链布局,以点带面,在更大范围带动全面转型升级。”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贾楠认为,要了解和掌握一个企业真正的实力和全貌,就需要改革相关统计规则和方法。

“我们现在是按照在地统计原则,局限于单个企业的在地统计,并不能反映多元化、集团化企业的全貌。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已可以做到实时统计,要进一步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等重点问题加强数据统计和分析研判。”贾楠建议。

“目前,我国不少新型实体企业在数实融合方面的创新发展,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力,值得认真总结,进一步提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呼吁在国家层面上给予新型实体企业更多支持,让一些创新的发展模式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直面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关键”问题,不少业内人士也纷纷表示,要从政策层面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通过数字化采购、线上线下融合等模式,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同时,支持具备强大数字技术和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发展,树立一批标杆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聚焦主责主业和特长,构建核心竞争力

在张军扩看来,数实融合不仅蕴含巨大能量,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进一步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应该看到,处于供应链核心环节的新型实体企业,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张军扩表示,要注重抓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环节,更深入理解、精准把握实体经济的需求和痛点,为企业赋能。

“做强做精主责主业,这对于新型实体企业的发展很重要。”在贾楠看来,新型实体企业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目标,要更加稳健,就需要聚焦特长,构筑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稳健、有序、持续,这三个关键词是新型实体企业的美好期待,在张连起看来,要实现这样的期待,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张连起进一步表示,企业发展要注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易经·系辞》中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金李表示,从企业细分领域来讲,对数实融合下的消费模式创新,是企业面临的新命题,真正的融合共生,要做到下沉,这是关键所在。企业要及时顺应市场变化做好调整,这样才是有韧性的、可持续的。

加大研发投入 推动技术创新

目前,新型实体企业正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以改革创新之变激发创造发展之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其中,加大研发投入成为各界热议的“高频词”。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5%。“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外溢效应凸显,供应链平台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研发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还需进一步努力。”张连起表示。

“一个企业的成长变化充满了危中有机,危可转机,要进一步提升研发投入强度,加快推进更深层次、更多场景的融合应用,并建立起良好生态,才能助力企业在数字生态空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张连起建议。

“新型实体企业是在传统企业的基础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为企业赋予更强的竞争力、更广阔的发展领域及更大的社会责任,因此,要更加重视建设高质量创新研究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建议。

“一是满足企业自身研发和技术升级换代的需求,二是能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技术创新源头紧密对接,吸收更多先进技术。三是能有效发挥行业龙头的引领带动作用,广泛凝聚社会创新力量和资源。”赵晓光表示,要进一步利用好创新研究院,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支持大众创新。

“新”是新型实体企业成功必备的特质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归纳总结称,新兴经济的出现必然需要跨过种种发展的“坎儿”,包括新型实体企业转型认识的问题,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能否“忍住阵痛”的问题,对于人才选用、培养及留任的问题。

“在寻找破局之道的过程中,我们依据京东等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实体企业,归纳出了新型实体企业成功所必备的特质。”江浩然说道,首先是技术能力要创新。从多维数据上看,新型实体企业在研发费用、人才引进等环节投入呈现上升趋势,希望用人才的智慧、技术的迭代,引领行业进步。其次是运营方式要革新。与传统实体企业依靠经验等不同,新型实体企业在运营方式上更加注重数据的作用,让其与实体运营管理深度融合,贯穿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客服及消费等各个环节,提高管理的效能和水平。第三是服务对象要用新。相较于传统实体企业服务对象的固定性和单一性,新型实体企业由于技术的创新和运营的革新,在业务拓展方面具备了无限可能。在此过程中,精进核心业务,守住“大本营”是为了稳固后方,而拓展供应链、重组供应链则是为了开疆扩土,为创新业务寻找土壤,为长久发展积蓄力量。

依托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新型实体企业如何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促进供应链与产业链的双链融合?“这就要求新型实体企业不但要自身技术水平过硬,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率先成为排头兵,还要能将成熟的技术对外输出,着眼于企业间协同、产业链协同,为中小企业甚至整个行业提供快速、精准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转型。”市场主体代表表示。

2023-02-28 本报融媒体记者 周佳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8800.html 1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这场“高质量”对话瞄准新型实体企业! 38,80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