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慈善周刊

致公党中央:

加快推进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本报记者 赵莹莹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21日   第 09 版)

近年来,志愿服务在我国多个领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志愿服务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17日,我国已登记实名志愿者逾2.3亿名、志愿服务队伍135万支、志愿服务项目1070万个,8051万人记录了志愿服务时长、共计服务时间53亿小时。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进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

致公党中央在调研中发现,8051万记录了志愿服务时间的人数与2.3亿登记志愿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活跃志愿者的平均年龄偏大(43.1岁)以及志愿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背后,是志愿服务工作面临或者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健全、志愿服务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及企业捐赠,以至于出现专业培训不到位、志愿服务规范化程度不高、法治保障不充分等问题,制约了志愿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今年全国两会上,致公党中央递交相关提案,建议加快推进我国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制度。要打破时空壁垒、完善志愿服务积分回馈制度,建立同一志愿者异地志愿服务积分互认互换机制,推动志愿者在“时间银行”用积分兑换所需的时间和服务,并使其惠及整个家庭;创新中央及地方志愿服务荣誉表彰机制,推动表彰类别、形式多元化。

其次,要加强中央及地方对志愿服务专项财政扶持力度,设立志愿服务专项资金,确保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通过财税制度和其他激励政策,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和为志愿服务捐赠的积极性,扩充资金筹措途径及渠道,形成以政府拨款、市场捐赠、社会捐助为重点的多元化经费筹集模式及资金支持网络。

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场所,建设“互联网+”培训平台和考试平台,建立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培训基地,形成长效的培训、考核与评估机制;健全完善统一、专业迅捷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将志愿服务按类型、级别、区域等整合相关信息、数据资源和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志愿服务信息数据统一归集、管理和共享交换、互联互通。

致公党中央还呼吁,进一步加强对志愿服务性质、时长、强度和质量进行细化量化,完善志愿服务星级认证制度,增加社会参与度、工作透明度和群众认可度,形成科学合理、指标清晰、认定公平、管理规范、协调兼容的志愿服务工作标准。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专门性立法,修改完善有关部门和各省级配套立法,形成外在形式完备、内在内容科学的志愿服务保障法律体系。

2023-03-21 本报记者 赵莹莹 致公党中央: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0509.html 1 加快推进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40,50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