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八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加大对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力度的通知》(简称《通知》),在全面落实农村残疾人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聚焦有就业愿望、就业能力且生活能够自理的农村残疾人,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帮扶其参加生产劳动和就业创业实现增收。
近年来,我国残疾人就业取得显著成就。“十四五”开局两年来,我国就业年龄段城乡残疾人新增就业就超过100万人,城乡培训残疾人107.3万人。截至2022年底,全国城乡残疾人就业人数已达到905.5万人。当前,农村残疾人数量多、困难重、帮扶难度大,是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和难点群体。目前,通过东西部残疾人帮扶协作、开展金融助残试点、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我国农村残疾人就业得以巩固拓展,增收的愿望也越来越有机会实现。2022年,从事农村种养加的残疾人已经达到430.1万人。
农村残疾人依靠土地从事生产劳动仍是获得收入的主要渠道。在生产劳动帮扶方面,《通知》要求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加大帮扶力度,例如,既要给予生产资料方面的帮扶,又要提供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农民合作社、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在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湖南省郴州市的“湘嗡嗡”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共联结残疾人和脱贫户929户,带领大伙共同致富。此次出台的政策,将通过奖补等方式发挥合作社与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还鼓励残疾人家庭大力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在符合用地政策前提下,利用自有家庭院落空间及自然文化资源,发展庭院种植、庭院养殖、庭院手工、庭院休闲旅游住宿、庭院生产生活服务等各种形式的庭院经济。
“通过客服工作,我有了稳定的收入,不再成为家庭的负担,还融入工作单位的集体之中,结交了朋友,不再感到孤独。”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圆通公司就业基地里,来自农村的残疾人小张告诉记者,就业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通知》强调要开展新业态就业帮扶,要“积极推动新业态产业与残疾人就业创业融合发展”,其中就包括鼓励寄递企业探索助残就业有效方式,在农村寄递服务中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力所能及的末端服务、云客服等工作岗位,帮助其就近就地就业。各地残联组织还要对此类企业给予重点政策扶持,其支持内容包括资金补贴。
《通知》还对新业态就业的其他参与方,如邮政企业、头部电商平台、农贸商超等进行了规定,要“探索推动政府采购电子卖场、电子商城、网上超市等设立残疾人福利性单位产品专栏,动员采购人优先选择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产品”。
产业发展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通知》在产业带动帮扶方面规定,将依托当地集体经济和产业优势,采取多种组织方式帮带残疾人就业增收。同时还要引导残疾人家庭利用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补贴补助资金等资源资产,通过农业经营主体资源参与入股,获得财产性分红收益;要发挥村集体经济带动残疾人增收作用;充分利用土地经营权流转等多种方式发展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提高残疾人家庭的收入。
在山东省沂水县,残疾人刘丽的丈夫在工地干活,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加上还要照顾老人,经济上总是捉襟见肘。去年,该县夏蔚镇三坪社区“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建成运行后,经过相关程序,刘丽走上了残疾人之家管理员岗位,每月有了600元的固定收入。看到提醒工资到账的手机短信后,刘丽的脸上挂满了笑容。据了解,山东省临沂市创新开发扶残助残公益岗位,截至去年7月,共安置近8000名持证残疾人实现就业。
此次发布的政策中,还明确规定要开展公益性岗位帮扶。《通知》强调,要统筹用好适合残疾人的公益性岗位帮扶农村残疾人就业增收,“在已开发的乡村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社会救助协理员、农家书屋管理员、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服务人员等适合残疾人的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无法离乡、无业可扶’且有就业意愿、有能力胜任岗位的脱贫残疾人就业。”
《通知》还就实用技术培训、金融服务、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强调要加强部门协作,落实帮扶措施;同时,要做好总结宣传和示范推广工作,引领带动更多残疾人自信自强、发展生产、劳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