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近年来,学校美育工作在政策体系、育人导向、教学成效、条件保障等各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相比德智体劳其他“四育”,中小学美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各地各校对美育存在认知差异。“美育的作用、功能和涉及范围,几乎与我们的生活世界一样宽广”,让中小学生通过各种文化形式了解美、感知美,继而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美的欣赏,最后升华到创造美,是需要美育工作逐步深入进行的。但目前很多地方对美育工作的实效,简单理解为对美术课、音乐课教学成果和舞蹈团、合唱团、鼓号队、乐团等课外兴趣小组节目的展示,对美育“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作用认识不够。
运用现代化手段创新美育教学不够。今天的青少年是在互联网和全球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眼界见识、思想观念、审美偏好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伴随数字科技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互联网对青少年美育的影响愈发明显,也为美育工作的创造性开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当前,中小学美育教学与教材的形式和内容都还比较传统,有些教材甚至比较老化,不能满足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数字化赋能美育工作,以形式新颖、质量上乘、贴近性强的授课内容,提升学校美育教学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亟须思考破题。
学校美育教师培养不足,教师综合实施美育的能力有待提升。以初中阶段为例,根据教育部2021年教育统计数据,初中阶段艺术教师、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共22.3万人,占该阶段专任教师总数的5.6%,低于体育教师占比。初中阶段学校数5.3万所,平均每校约有4名美育教师,显然不足以完成“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以及“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的重要任务。
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强化中小学美育工作督导评估,完善评价体系。《意见》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做什么、怎么做构建了系统设计、指明了实施路径。下一步,建议对照《意见》要求,开展定期督导评估,健全评价体系,将美育政策落实情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等纳入督导评估。通过定期督导评估,督促未能全面落实文件要求的地方和学校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进一步处理好美育和素质教育、美育和艺术教育等的关系,通过明确美育实施的原则、路径、过程、环节、手段等,和其他教育活动相协调,共同作用于人的整体素质提升。
创新美育教学和教材,提升学校美育课程吸引力。课程教学是检验课程质量的核心环节,美育课程以何种模式开展关系着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意义生成”。随着大数据、5G、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所有艺术媒介都在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青少年+艺术+互联网技术”正在开辟更加丰富多样的美育新路径。近年来,文化艺术机构纷纷搭建数字博物馆、网上美术馆,云音乐厅、云剧院等也经常直播高质量文艺演出,通过创意创新+技术赋能实现更广泛的触达。学校美育课程教学也应打破固有模式,积极创新内容和形态,例如探索利用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前沿技术,搭建“交互—沉浸”式美育课程教学模式等,同时积极挖掘探索校外优质美育资源、鼓励校社联动合作,守正创新推动中小学美育高质量发展。
培养和补充高素质美育教师,提升教师群体美育工作能力水平。为弥补乡村义务教育师资不足,适应乡村学校小规模化趋势,我国培养了一批全科教师。这是一个成功的可借鉴的经验。新时代的全科教师,应不仅仅掌握两门以上的学科教学技能,更是具备多学科融合教学能力素养的教师。在学校美育教育中,一方面,应培养一大批能够将美育与多学科融合的美育专任教师;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培养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美育素养,只有具备了美育素养的教师,才能向美而行、以美育人,培养出具有审美品位、能够进行美的创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北京市第二中学艺体中心主任、国家一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