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两岸经合周刊

记忆味道牵系起来的两岸

杨品骅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08日   第 08 版)

《寻味》在北京落幕,我从两个不同的观赏角度看了两遍,每一次心里的感动都是不一样的。

这台剧的舞美采用的是旋转舞台,让整台剧呈现的年份跨度显得相当自然,也让我感受到,大陆的舞台剧除了演员舞台功底深厚,在舞美的设计方面也在逐步提高。在场景构思方面,眷村的老面馆、北京的老胡同等画面感相当鲜明,比如眷村老面馆里那绿漆的小橱柜,记得在台湾时,总是能从老板端出的一盘盘美味小菜中能领会老板的心意,这些小菜有的是大陆北方的酱牛肉,有的是四川泡菜……小绿柜就成为我儿时的风味百宝箱,也唤起了我在台湾年少的回忆,这也是属于两岸共同的文化符号的分享。

两岸民心的联结,就是从一丝丝的记忆味道里牵系起来的。很多大陆同胞到台湾旅游,会发现台湾牛肉面遍地开花,但实际上,农耕的宝岛早期并没有吃牛肉的习惯,而是自大陆老兵来台以后,200万人的风味改变了台湾本省人的饮食习惯,也带来了很多中华美食的瑰宝。一碗看似简单的牛肉面,里面蕴含了几代人、很多家庭的情感。《寻味》剧中李老爷爷一家坚持开面馆,在我理解,他和台湾街头里的很多老店一样,坚持的并不是单纯开店的理想,很多老店的确是在传承对于老家的念想。眷村里听到的各地乡音,就像这部剧呈现的一样,大家从一开始的互不理解到守望相助,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对方的家乡,彼此却因缘际会相守在台湾,从陌生到相依。

这台剧也唤醒了笔者对眷村的另一些记忆。生活在这里的很多老人,并不如剧里的李家老爷爷有生意可做,他们每天聚在一起,吃着五湖四海的风味,心里最终念及的还是闭上眼睛之前,可以回到家乡看看。两岸分离很久,家乡的亲人也许很难再见。每次老人们给来访的孩子们夹菜,表达的就是思乡的情怀,记忆里的味道,是一张张寄不出去的明信片,很陈旧,但刻在心里抹不去。

看了《寻味》,笔者仿佛又回到眷村里的那些老兵屋楼,看到了那双双思乡而颤抖的手。那时候,年少的我不明白爷爷们的眼泪,但现在的我,可以在《寻味》这台剧里为老人们叹息。《寻味》里有很多台湾人能看得懂的细节,剧本也设计了很多可以让台湾演员发挥的空间。这是一台让我看得“很饿”的剧,看完剧,我想吃碗热腾腾的台湾川味牛肉面!也许,未来有一台剧,可以实现我的这一想法?我想那时大家又会有不一般的体验!

(作者系在京发展的台湾少数民族演艺业者)

2023-04-08 杨品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1596.html 1 记忆味道牵系起来的两岸 41,59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