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在非遗传承中积淀教育力量

——北京市海淀区非遗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吴颖惠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12日   第 10 版)

2018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立项了区教育规划群体课题“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课题组立足于贯彻落实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通过鼓励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开展非遗师资培训、将非遗传承人引入学校、组织实施非遗教育经验交流及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引领全区中小学开展非遗研究与教育实践。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来说,培养师资是最关键的一环。海淀区坚持“学研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不仅组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并重的“非遗”培训活动,还通过组织教师开展非遗教育课题研究促进他们将学习的知识向教育实践转化。以学促研,以研促学,教师的学习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又为教师进一步深入学习指明了方向。海淀区还把更多的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60多位非遗传承人常年活跃于海淀中小学,所有课题覆盖校全部邀请过外聘专家授课,授课内容包括皮影、风筝、篆刻、陶艺、昆曲、剪纸、面塑等方面。

非遗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实践交流平台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近年来,海淀教科院在星火小学、枫丹实验小学、育英学校等多所学校举办了校园展示活动;召开了非遗传承与教育实践研讨会、海淀区非遗教育研讨展示会、海淀区非遗教育实践研讨会等多次实践研讨活动;先后多次征集师生非遗作品,举办了多次非遗教育实践成果展。同时,海淀区也特别加强了研究。海淀教科院的研究人员先后深入红英小学、北医附小、培英小学、西苑小学、中法实验学校等多所学校,通过课程案例、拍摄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帮助学校固化研究成果、总结实践经验,并编写了《学校非遗教育课程指南》,为学校系统地开展非遗课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非遗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能在无形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完善及提升其人格素养。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过程,必须要遵循教育的基本原则。非遗是教育活动的一个载体,一种教育工具或一种教育途径。我们认为,非遗进校园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非遗传承人来保护非遗,更为重要的是挖掘价值,发挥非遗的教育功能。

我们着力于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其包含的历史底蕴、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等内容,感知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流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将家国情怀厚植于心,从而为立德树人提供支持。

传统技艺源于日常生活与劳动的发展需要,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种理性的、有目的性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科技价值。几乎所有的传统技艺都基于人们在造物过程中得出的对自然的理性认识,符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客观规律,既是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活化石”,也是促进当代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参考。

非遗不仅蕴涵着各民族的审美观念、艺术情趣,还能帮助我们了解民间艺术的发展规律。非遗展现的民族生产生活图景,它是民众在艰苦繁重的劳作中,用乐观的情怀、辛勤的汗水进行的精神活动,后经过群体累世的传递与继承,提炼而形成艺术创造,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品格和艺术特质。通过非遗教育,学生可以从中获取艺术灵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激发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生产劳动,是先民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凝聚着民族的劳动智慧。非遗劳动实践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劳动场景中进行情感体验,理解先民的艰辛和智慧,增强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通过探究、动手实践、协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掘和继承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和精神,感悟到先辈们专注执着、耐心细心、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协作共进、追求创新等工匠精神并将这些品质内化于心,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

如今,在海淀教科院群体课题研究工作的影响和推动下,海淀区所有的中小学,全部引入了非遗教育。进入学校的非遗项目有130项,其中包含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30项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已有80所学校成为“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基地”。目前,海淀区非遗教育惠及师生近百万人次。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2023-04-12 吴颖惠 ——北京市海淀区非遗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1802.html 1 在非遗传承中积淀教育力量 41,80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