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评选中,很荣幸,我有两部作品获奖。一部是我写的歌剧《红船》,另一部也是歌剧,名字叫《天使日记》。当我置身宏伟雄奇、深邃壮阔的党史展览馆,想见萦绕心头、落入笔头的百年“红船”在这里安然停泊,又见为情所感、发而为剧的《天使日记》在这里定格,沉浸于百年党史的煌煌功勋与灼灼荣耀之中,我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到时代的召唤,也更加坚定了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责任感、使命感。
作为一名编剧,我深知人民的实践是文艺创作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对人民的深情厚谊是剧作者恒久可靠的精神动力。多年来,我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指引下,秉承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的创作理念,思人民所思,感人民所感,言人民所言,以文艺作品表现人民创造、人民奋斗、人民梦想,竭尽全力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贯穿到自己的创作中。
“情动于中形于言”,心中有人民,笔下有乾坤。我创作的歌剧《红船》动笔于我挂职四川工作期间的2018年11月,当时我突患急症住院治疗,一边躺在病床上输液,一边开启心游万仞、漫无边际的遐想,冥冥之中就见一艘画舫从历史深处朝我驶来……最难以忘怀的是嘉兴“红船博物馆”的巨幅油画《苍茫大地》:愁云密布的前门楼下,革命先贤李大钊、陈独秀凝望着苍茫大地,忧心忡忡又饱含希冀。那坚毅的目光注视着我,那跃动的灵魂指引着我。我急忙打开电脑,在病床“餐桌”上,在亢奋的状态中开始了《红船》的创作。油画之景浓墨重彩地铺陈开来——李大钊乔装成车把式,赶骡车将陈独秀送出北京城,送往天津,再辗转上海,南陈北李,遥相呼应,相约建立中国共产党。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我胸中激起滔天巨浪,最终升华为核心咏叹《我有一个梦》:“我有一个梦,总有那么一天,沙漠变成草原,沧海变成桑田:我有一个梦,总有那么一天,中国终将站起来,挺立在世界之巅。在天安门前,我发下宏愿,这个梦并不遥远,这个梦必定实现……”歌剧《红船》的创作,既是一次历史的致敬和巡礼,也是一次随物婉转、与心徘徊的艺术升华。
回眸历史,关注当下。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身在北京的我跟身处疫情中心的湖北人民、武汉人民一样感同身受。原本我并没有写作这一题材的打算,毕竟舞台艺术创作需要时间的沉淀与酝酿,准确深刻的思想凝练、合理动人的艺术创新如何与“当下”事件的广泛影响力和情感震撼力交相融汇,是摆在所有创作者面前的课题和难题。
然而,面对这场关乎全中国人民甚至全人类命运的抗击新冠疫情之战,文艺工作者怎能袖手一旁?我创作的另一部歌剧《天使日记》,从2020年3月11日拿出故事梗概,到3月26日写出初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剧本创作,这无疑是我几十年创作生涯中耗时最短的一部,也是我三十余部舞台作品中出活最急的一部,创作过程似与医务人员同步同频,那种生死一线、迫在眉睫的紧张感牵引着我,人民的悲悯与热望成为我创作时的梦之所依、心之所往。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无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时常对照作品叩问自己:以艺术法则,反映时代之风气、人民生存之状态以及民族之精神,我做到了几分?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激荡于历史与当下,潜心于美与思想的交融,近些年来,我的创作始终聚焦于现实题材,根植于人民群众创造的伟大实践、伟大成就与伟大精神。不论是《红船》中年轻的党代表、《天使日记》中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还是《呦呦鹿鸣》中心系苍生的科学家屠呦呦、《人民英雄纪念碑》中一群普普通通的石匠、《东方大港》中新时代港口工人创新团队,都是人民的一分子,他们共同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史诗,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人民就像是天空,只有在人民的天空里,文艺工作者才可能振翅高翔;人民也像是海洋,只有在人民的海洋中,文艺工作者才可能扬帆远航;人民更像是大地,只有躬下身去,才可能耕作土地,只有跪下去捧起泥土,才可能融入土地,才可能在人民的大地上春华秋实。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文艺工作者只有将目光投向祖国的山川大地、人民英雄,在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以高远的视野凝练民族精神和时代力量,以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旋律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才能创作出经得起人民和时间检验的优秀作品,才能为复兴伟业凝聚起强大的精神能量。
每一次创作都是新方向、新路径、新征程,是对我的创作源泉、创作灵感、创作对象、创作主角——人民的满怀热爱与一腔赤诚。聚光灯亮起,优秀的创作源于人民也终将服务于人民。掌声响起,人民是真正的主角。
历史与人民在这座宏伟的场馆里被永远铭记,新的文艺征程也将从这里昂扬出发。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剧作家、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