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的小说发表于上世纪50年代末,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经典记忆。书中几个主要人物,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王晓燕等等,形成一组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群落。原著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带着那个时代鲜明的历史印迹和情感色彩。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命运结局,亦有当时文学创作的观念意识作为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史上,以青年知识分子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并不多,这让《青春之歌》的小说原作殊为难得。后来者以多种文艺形式反复改编、搬上银幕和舞台。此次为国家大剧院版歌剧创作改编剧本,编剧对这个题材最感兴趣的,是在那个民族危亡的特殊年代里,青年知识分子对个人理想前途的追求与整个民族历史命运的深刻关系;以及每个人物由于性格使然,必将做出的人生道路选择。这种个人与历史时代的深层次的关系,成为了戏剧矛盾冲突和人物塑造的强大结构基础。
在过去百年时光里,中国知识分子无论作为个人或是社会群体,都曾有过不同寻常的命运经历。剧烈的历史变迁、起伏的时代浪潮,异族侵略带来的民族危难,战乱与饥荒引起的社会动荡,让本以智慧思想安身立命、贡献于社会的知识分子,经常要面对重大的人生进退与抉择、甚至是生死的考验。这种选择与考验,既关乎个人的人格品质,也关乎民族大义、时代的信仰。《青春之歌》中的几个青年知识分子所发生的故事,正处在这样的宏大历史背景中。也许在另一个时代、另一种和平环境里,这几个青年人的命运和结局会完全不一样。但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特殊历史时刻,在亡国灭种的残酷现实面前,青年知识分子必须把个人的生存之道、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每个有良知的热血青年,都在用行动去追寻民族解放的救国之路;甚至在用鲜血和生命向世人证明他们心中的崇高信仰所散发的真理之光。
惟此,对于当时一代觉悟了的青年知识分子而言,唤醒亿万民众,投身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潮,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这是那一代人的“青春之歌”,最震撼人心的地方。觉醒年代的知识分子,有非常独特的时代气质。他们求索的脚步,他们慷慨的演说,他们对中国社会历史转折与变迁的激情介入,足以构成一个宏大的青春主题,通过戏剧舞台和音乐歌唱渲染开来。这也是戏剧改编原作的信心所在。《青春之歌》小说发表至今已过去几十年,书中描写的内容则是更加久远的人和事。光阴流淌,有许多当时人们所做出的抉择、提出的问题,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回答?如今,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
作为编剧,我认为,以今天人的视角和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在歌剧的改编过程中,舞台上展现出来的,应该是每个人物符合生活实际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方式,应该是有鲜明性格情感,又符合生活真实的艺术形象。编剧摒弃用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模式图解划分剧中角色,避免对人物概念化、标签式的生硬描绘。同时,也不再从狭隘的个人道德品质的层面,对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行为做表浅解释。“性格决定命运;时间证明人生”,编剧想要观众看到,剧中人物的每一个言行举止,都有其“不能不如此”“不得不如此”的必然动机,让戏剧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性。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