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两岸经合周刊

“以文学为桥,永续两岸联结之根”

——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理事长刘兆玄一行参访中国现代文学馆小记

本报记者 修菁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22日   第 08 版)

参观结束后,举办了刘兆玄作品《王道剑》入藏现代文学馆仪式。

4月11日上午,中国现代文学馆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理事长、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刘兆玄一行在大陆参访行程中特意加入参访中国现代文学馆一站。

“我们也是来到北京后才确定下这个行程。兆玄理事长希望此行中能多看看大陆方面和文化发展相关的场域,听北京市台办同仁介绍了北京新网红地标——现代文学馆,他就想来这里看看。”参访团成员、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秘书处主任童本中向人民政协报记者介绍道。

刘兆玄曾任台湾“行政院”院长、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2021年接任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理事长。从年轻时代起,他就笔耕不辍,热爱文学创作。以“上官鼎”为笔名,他先后出版了《沉沙谷》《芦野侠踪》等10余部武侠作品。近年来,他开始涉足中华历史主题的创作,《王道剑》《雁城谍影》两部长篇小说先后在2014年和2017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这些作家的创作手稿经历近百年,还能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很不容易!”

“茅盾先生从什么开始用这个笔名?”

“小学一年级我是在大陆读的,当时每周都特别盼望看新一期冰心奶奶给小朋友的回信。记得她在《蒲公英》这篇文章中写道,只有在博爱的小朋友眼中,蒲公英和雏菊一样美丽。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

……

参访中,边听现代文学馆工作人员对件件珍贵馆陈背后故事的介绍,刘兆玄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还一边和随行人员和大陆同仁分享自己置身文学馆用心营造的“文学时空隧道”中,那些过往被中国现代文学大家滋养的年少记忆。文学之光在这一刻也跨越时空,触发了参访团其他成员的睹物思人之情。

“我来过大陆50余次,今天第一次走进现代文学馆,让我萌发新的触动。”作为由台湾本省人和外省人组建家庭长大的一代人,童本中在观展中,和记者分享了他对文学能够促进两岸民心相通独特价值的一些感悟。

“很庆幸4年前,在父亲90岁那年,我陪着他回到南京老家寻亲祭祖。”因为陪同父亲这趟大陆寻亲,童本中的手机微信里多了一个“大陆亲人群”,“我的三个小孩也都和南京的堂兄姊联系上,他们年轻人之间经常联系,他们也都去过南京的爷爷老家。”

童本中说,伴随自己和大陆亲友走动多了,看得多了,重拾亲情的联结,他也更体味到与家族根脉联结的意义。本身商科背景的他,在岛内长期从事经贸领域的工作,“年少时读大陆一些作家的作品,还不太能读明白其中的情感,但随着对父亲一代成长经历的了解,我发现再读这些作家的文字,也能往心里走了。”

在他看来,这就是文学独特的力量,可以跨越时空,默默等待着理解它的读者的到来。“在台湾,还有很多和我这样的家庭,如何将一个家族、个体的片片段段的经历放在历史的时间长河中拼凑起完整的图像,我认为这正是两岸诸多‘产业的文化化’可以做的事情。”他说。

“我去过很多地方的文学馆,像现代文学馆这样能把作家的生活创作环境还原得如此精致和有历史意境感的不多。”行至“现代作家书房展”鲁迅先生的书房前,刘兆玄的脚步也停下来,目光凝视着这间简朴、有序而不失温度的书房,站立了好一会儿。

“你看这些先生的书房虽然简朴,但都有一扇充满阳光的窗,这是文学之窗、智慧之窗。希望更多台湾同胞能来大陆多看看这样的场景,通过文学之窗,感受中华文化厚重的生命力,我们两岸企业家峰会也会鼓励和支持一些专业工作小组多做这方面的事情。现在我们更多地在提文化的产业化,我认为多用些心思去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产业的文化化’更具有时代价值,对以经贸为桥,增进两岸深度融合发展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他深有感触地说。

“大家今天走进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只收录和还原了部分大陆现当代文学大家的手稿、书信和生平成长的场景。在大陆各省市还有很多这样的‘文学家园’,推荐大家去看看。我们非常重视对文学大师成长和创作历程的场景保护,我们认为这些场域对于社会大众和青少年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场所,也希望更多的台湾同胞走进这些文学家园,身心被滋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彦在陪同参访最后的寄语,道出了此次参访两岸同胞共同的期冀和共识,以文学为桥,永续两岸联结之根,大家还可以携手做很多的事。

2023-04-22 本报记者 修菁 ——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理事长刘兆玄一行参访中国现代文学馆小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2379.html 1 “以文学为桥,永续两岸联结之根” 42,37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