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非遗活态“潮”起来

潘期武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05日   第 10 版)

“是我想要寻找的诗和远方!”5月1日,“五一”假期第三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他们或游览“仁、义、礼、智、信”等形态各异的侗族鼓楼,或对花桥和传统牛耕“情有独钟”,特色美食、民族服饰、非遗体验等更令他们流连忘返、乐在其中。

期间,黔东南州政协委员,“彦婷刺绣”工作室负责人陆婷来回奔波在黎平县的肇兴、翘街两地。“‘五一’人气实在太火爆了,我们和专业设计师合作打造的充满国风的侗族创新产品,深受游客喜爱。”作为黎平有名的侗绣高手,陆婷从10多年前帮人销售绣片时便意识到,民族传统刺绣要革新,主动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市场。

于是,她将侗族刺绣图案植入日常生活用品中,小到女性喜爱的耳环、戒指、手包,大到桌布、抱枕、服装,这些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国潮产品在“五一”期间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线上线下十分畅销。“我们还运用基地+研学、基地+电商等模式进行推广,有的游客还会在店员帮助下,自己设计制作‘民族文化+国风’的文创作品,记录美好,留下念想。”陆婷笑着说,“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也是爱的传递。当传统非遗遇到国风,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穿过如织的游人,挤进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银匠村”工坊,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不绝于耳,不时有游客驻足拍照、购买银饰。

黔东南州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国春正是游客们摄影的主角。只见他一边制作苗族银饰,一边诉说着“非遗+国潮”之风的盛行:“民族工艺品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不守旧地加入国潮元素,用自己的专业设计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我有信心把非遗文化传承好、守护好。”在他身侧,苗族绣娘们同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一系列具有少数民族元素文化创意的产品不断推出,亦是众多游客追捧的“潮品”。

“银匠村”不远,古香古色的丹寨万达旅游小镇,也是“五一”期间很多游客喜爱的打卡地。蜡染围巾、蜡染帽子、国风鸟笼制作、古法造纸、苗族刺绣、国风油纸伞等苗族传统非遗体验项目和推陈出新的国潮文创深受游客青睐,小朋友在这里既能够体验精湛的非遗技艺,亲手制作自己喜爱的手工艺品,还能获得不少传统文化知识。

到了晚间,中国·台江2023年“苗族姊妹节”开幕式更是将人们对非遗文化的向往推向高潮:《苗风T台秀》《筑梦苗乡》《舞蹈绣娘》《燃情台江》《反排木鼓舞》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大型无人机表演与苗绣、苗歌、舞蹈等非遗文化结合,给现场观众及网民朋友带来了视觉盛宴,获得国内外各地游客的一致好评。“以展示歌舞、服饰、游方,吃姊妹饭和青年男女交换信物等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苗族姊妹节,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久远,传播广泛,现在作为国潮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大众面前精彩呈现,既是‘复活’‘重生’,也是使命和机遇,下一步,我们会坚持守正创新,让非遗之‘妙’成就国货之‘潮’,带动非遗产品获得更多年轻受众的喜爱。”黔东南州政协委员,台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潘年景深有感触地说道。

传统与现代融合,传承与创新并举。近些年,黔东南州依托丰富、优质的非遗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以苗年、侗年、姊妹节等活动为契机,积极促进非遗与旅游“联姻”、非遗与国潮“互动”,擦亮“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文化名片,在国潮、文创等加速助力中迎来春天。

(作者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协办秘书一科工作人员)

2023-05-05 潘期武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2916.html 1 非遗活态“潮”起来 42,91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