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在春天,与北影节相遇

朱润楠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05日   第 10 版)

随着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式开票,“搞票”成为影迷彼时最重要的事情。在猫眼App上紧张地抢票,在各大影迷微信群中转票收票,辗转于卡顿的购票系统和不同社交软件之中,我的北影节观影之旅,就这样匆忙又兴奋地开启了。

过去的一个多星期,我几乎每天都奔走在北京不同影院之间,利用闲暇时间在影院中“泡”着,也体验了一次“特种兵式观影”:既重温了被时间验证过的大师经典,也触碰到了新锐导演的先锋影像。从文慧路小西天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到前门大栅栏的保利国际影城,再到西单商圈的首都电影院……误入了景区游客浩浩荡荡的队伍,穿梭于都市白领的行色匆匆之间,体会了这座城市的气质——怀旧与传承、多元与包容。这是北京城的气质,也是北影节的气质。

时隔3年,今年的北影节重新回归4月举办,4月20日-29日放映期间,180余部中外优秀电影作品、600余场排片在27家合作影院陆续与影迷会面。历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都有热门电影一票难求的景象。作为今年国内首个全面恢复线下举办的国际电影节,北影节有不少场次的影票瞬间“秒空”,除了有在本地工作、读书的影迷抢票,还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影迷,观影热情可见一斑。

虽然与《悲情城市》《天若有情》等一些热门电影无缘,幸运的是,我还是抢到了一些期待已久的影票。在《香魂女》4K修复场中,于芦苇萧萧的香魂淀中感受两代农村女性反抗不公、打破悲剧命运循环的挣扎与成长;在《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中,于IMAX厅中感受沙漠中机车的极速追逐与武器的轰鸣悲号,震撼于末世景象的荒芜与苍凉,也抢先欣赏到《达尔瓦》《家庭负担》等海外新作。

在北影节看电影,有不少仪式性的特殊体验。放映中,很少受到手机屏幕光亮的打扰,观众大都凝神屏气地静静欣赏;放映后,片尾工作人员名单出现时,也无人离场,耐心地等待滚动字幕结束;当影厅亮起,全场影迷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对每一位幕后人员致以最大的敬意。至此才终于完成这场观影的全部流程。这是专属于电影节的仪式感,也是每位影迷心照不宣的仪式。

一些场次专门设有映后交流环节,与来到现场的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人等片方人员深入交流。我有幸抢到了《香魂女》放映后交流场次的影票,年逾80岁的谢飞导演来到现场,回忆了30年前电影走向世界、摘得柏林金熊奖的辉煌时刻,也分享了如今“修旧如旧”的现代影片修复技术,映后不少影迷排队举手等着向导演提问,在你来我往的提问之间,流动着真诚与热爱。

身处文化资源充沛的首都,除了4月举办的北影节,还有全年不同影院举办的大大小小的电影周,诸多民间组织的观影团点映活动都是我观影的好去处。还有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的艺术电影,每月末发布的片单成为最让我期待的环节,辗转地铁公交去小西天、百子湾的经历也构成了我独特的观影记忆。

我与北影节的相遇,始于来北京读书。但看电影的爱好,却是很早就开始了。喜爱电影,是因为电影能让人暂时忘记现实生活,沉浸于他人的生命体验中。正如导演杨德昌所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延长了3倍。通过观影,体验片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将自己的感性思绪、理性判断投射于此。在电影中,向外探索更广阔的人生,向内寻求自我的和解。然而当切片式的电影解说风靡短视频平台,沉下心来看完一场完整的电影似乎也成了快餐时代的奢侈品。

有人说,在网上有片源的电影,为什么还要专门花钱去影院看呢?

其实,有些电影天生是为大银幕而生,影院中独特的观影仪式感也是无法复刻的。短暂的两个小时,和影厅几十上百位观众一起面对着银幕,一同与影像中的角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实现情绪的同频共振。影院的集体观影,将看电影这样一个私人化的观影体验变成了影迷的群体狂欢,让本不相交的人生轨道短暂汇集,在陌生的空间中萌生出因缘际会,这本身也是一件奇妙有趣的事,是影厅这一公共空间的精神价值所在。

草长莺飞,万物生长。这是北京的春天,也是北影节的春天。走过夏夜、秋风,时隔3年,北影节再次于春日重启,“春天来北京看最好的电影”这一口号终于回归。期待明年再度与北影节相聚,热爱永不散场,再会又是春天。

2023-05-05 朱润楠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2917.html 1 在春天,与北影节相遇 42,91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