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发布后,企业界发展预期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备受各界关注。
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各项政策加快落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持续加力,为市场主体送来“及时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同时,随着就业优先政策正在落实落细,也为“稳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展望2023年全年,委员们建议,要有效利用丰富灵活的政策工具,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
打好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组合拳”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好转,部分指标超出预期,居民和企业信心显著提高。但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不牢固,同时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举例道,如,接触性消费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消费金额下降,大宗消费“遇冷”;制造业发展面临“外需降”“内需弱”“外迁快”“替代升”“打压强”的挑战等。“从全年看,预计能够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难度最大的是稳就业,潜在风险最大的是制造业不稳。为此,要把稳就业、稳制造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王昌林强调。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来明表示,一季度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形势好转势头明显。同时,也需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调查失业率依然偏高,尚未恢复到疫情前5%左右的正常水平,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青年人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2023年高校毕业生将突破1100万人大关,今年稳增长保就业任务依然艰巨。
在王昌林看来,民营企业是稳就业的主体。当前,民营企业发展比较困难,信心不足,需大力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对此要采取一些标志性举措。比如,启动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适时推进1-2家平台企业上市,开展清理政府国企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推进教育、医疗、金融、电信等对民营企业开放,将民营企业牵头或总承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比例提高一倍,等等。
此外,王昌林调查发现,在企业政策诉求方面,有近八成的企业反映希望加强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排在首位。他建议,切实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要建立全国惠企政策服务平台,简化税收优惠政策办理程序,加强政策宣传,让企业能享尽享。通过大数据等手段,建立中小微企业“不来即享”的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机制。
在张来明看来,要适应我国劳动力供求格局已从供给过剩转向供给总量不足这一新情况,聚焦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等就业领域的重大问题,做好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指导、就业理念教育等就业服务工作,落实好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岗稳就业系列政策举措,着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就业和大龄劳动力再就业问题。要着力支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努力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一步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就业机会公平,积极缓解就业结构性问题,坚决防止规模性失业。
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增强发展动力
就业是最大民生。“在疫情防控优化和稳经济政策加强、社会预期和信心改善等基础上,当前就业形势筑底企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从广东、江苏、湖南等地调研情况看,企业用工需求减弱,低于预期。如,智联招聘等网络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市场需求总体下降,登记求职劳动者规模上升。与2021年相比,2022年60.3%的企业用工总量维持不变,16.8%的增加,22.9%的下降。与2021年监测结果比,用工总量增加的企业占比下降6.7个百分点,用工总量减少的企业占比上升5.9个百分点。
如何强化就业优先,稳经营主体?莫荣表示,瞄准经营主体具体关切,强化从“输血”到“造血”的政策转型。在资源供给、政策扶持、环境优化和能力提升等关键问题上,为中小微经营主体持续“开门”“减负”“输血”“赋能”,增强发展动力。将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提供的财政、信贷、专利、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系统化长期化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
为此,莫荣建议,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结合宏观决策和具体工作安排,确立就业调控目标,做到优先考虑,与总体工作统筹部署,同步安排,协调推进。贯彻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更需要依托企业等经济社会主体和劳动者自身的努力,发挥各方主体积极性,落实主体责任,形成全社会共识与合力。
二是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同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构建资源充足、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载体多元的培训组织实施体系。同时,拓宽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形成纵向有阶梯、横向可贯通的人才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