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一支钢笔 行画天下

本报记者 徐金玉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19日   第 10 版)

李永生作品

“这是钢笔画的?”

“钢笔画可以这么精美!”

游客驻足在一幅幅或大或小的钢笔画前,或疑惑或慨叹,又忍不住拿起手机,拍下来细细赏析。

每每看到这一幕,重庆市钢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永生都会会心一笑:“一支钢笔一张纸,可以画天下画世界!”

近日,重庆市钢笔画学会成立,重庆钢笔画学术邀请展同期举行,来往的游客从80余件精品力作中,燃起对钢笔画的兴趣,感知钢笔“坚挺”形象背后与众不同的文化“柔情”。

特殊的“画笔”

“终于有一个家了!”这是重庆市钢笔画学会成立时很多钢笔画爱好者的心声。

“重庆有一大批钢笔画爱好者,从2010年便聚在一起,一直希望能有一个社团组织,如今终于如愿以偿。”李永生笑着说。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钢笔只是日常书写的工具,而在这些创作者心中,它是一支特殊的“画笔”,可以将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诉诸笔端,用钢笔画语言来“书写”心中的世界。

“钢笔画实际上是舶来品,传入中国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钢笔画是指以金属笔头蘸取或者灌注墨水进行绘画的过程。”李永生介绍,发展至今,钢笔画并非一定要用钢笔,圆珠笔、签字笔等都可以作钢笔画;墨水也不一定是黑色的,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墨水越来越多,让画作更为丰富多元。

“不过我个人更偏爱黑色,用黑墨水所作的钢笔画,更考验观察力和绘画者的功底。墨分五色,画树干或叶子,会有浓淡、深浅,仿佛本身就有了颜色,甚至无色胜有色,更具艺术性,也更具研究性。”李永生笑着说。

听到这里,记者恍然:钢笔画入门虽易,画好却很难。

“钢笔画是没有橡皮擦的艺术。”李永生一语道出关键,“它画下去就基本不能改,更考验创作者对整体结构的把控。画钢笔画需要有一定素描的基础、构型的基础、掌握节奏的基础,尤其要有充分的对于线条绘画的训练。与此同时,钢笔画是在写生观察事物的基础上再加工创作的过程,它也很考验写生水平。”

忘我的“创作”

“钢笔画不像想象得那么简单,实际上要有长期的文化积淀和技术训练,但我们依然乐此不疲。”李永生说。

很多人和他一样,自小有了绘画启蒙后,便一直没有丢过钢笔画。

“在我小时候,钢笔是件奢侈品,更多的是用圆珠笔进行涂鸦。到后来读大学乃至参加工作,才开始用钢笔以至后来的中性笔等绘画。”为了作画,李永生很自然就养成了到户外写生的习惯。从建筑到风景,从人物到器物,大千世界都在他笔下,化作一幅幅带有个人特色的、充满生命力的作品。

“我记得有一次驱车一两百公里去写生,当时的场景特别好,由于太投入,连带过去的饭都忘了吃。绘画过程中,有些低血糖了,人的意识有点恍惚,可依然停不下笔。那幅画特别不同,特别有味道。”李永生回忆起当时的创作经历时,仍有些意犹未尽,“低血糖是很危险的,这样的行为不应提倡,但当时实在是在无意识状态下画完那幅充满快感的写生创作。”

于钢笔画,他有时就有这样一股子“痴”劲儿。2021年参加第四届全国新钢笔画学术展,他从晚上9点一直画到第二天上午11点。“画到凌晨两点多钟时,我强迫自己去睡,但是睡不着,干脆起来继续画,画得酣畅淋漓。”李永生一整个通宵完成了送展作品并最后整理冲刺,勾勒出大钓鱼城的传奇故事,并凭借此作品一举拿下此次展览全国排名第11的亮眼成绩。

即便如此,李永生坦言,自己去年画的画,今年再看常会不满意。“无形中,我的眼光在变,这也是令我比较高兴的地方。钢笔画是一门越研究越有空间的艺术,也是一门越画越能感知生活美好的休闲方式。”

生活的“色彩”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钢笔的“宝藏”功能,此次重庆钢笔画学术邀请展特意邀请了多位美术界的“大咖”加盟:俞晓夫、庞茂琨、许向群、汪晓曙、董克诚、武将、张敏杰、王以时、陈时中、邓建强、刘智勇等艺术家纷纷展出自己的钢笔画等作品。

“这些艺术家都画钢笔画,且这些作品更能展示钢笔画的魅力,让人们认识到钢笔画确实很美。”李永生说,我们目前正计划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小朋友和退休老人的生活。

“钢笔画不像其他画种,只要有一支签字笔、圆珠笔就可以画,非常容易上手,小朋友在下课间隙就可以涂画。有不少年轻人喜好动漫,也不妨从钢笔画开始打下基础,以此来训练自己的线条感。不过,对于这些孩子,我们不会过分强调他们对素描、构成等技术的掌握,而是要让他们放开思绪、放开束缚,天马行空地去涂画。”

“退休老人也是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只要他们有时间、有兴趣,我们都愿意进行教授,并且培养计划会因人而异、进行调整。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创作好作品,我们会从基础性的绘画、常识等方面进行培训,让其绘画功底有所铺垫。”

在李永生心中,还有一项重要的使命——“让钢笔画中国化、本土化。”

“与西方的钢笔画不同,中国画更强调写意,中国化、本土化最主要的核心就是线条,要让线条有质量、有看头、有讲究。我们会在未来自身创作与培养爱好者的同时,更多地传递这样的理念、实现这样的远景,让更多人知晓方寸之间,钢笔画线性美的别有洞天。”

2023-05-19 本报记者 徐金玉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3677.html 1 一支钢笔 行画天下 43,67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