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北大学生包丽(化名)口服安眠药自杀,其后,母亲在翻看其手机微信时,发现包丽曾因为不是处女而遭遇了同样是北大学生的同居男友牟某的种种不堪虐待。于是母亲将包丽男友诉诸法院。2023年6月15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被告人牟某涉嫌犯虐待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一案依法公开宣判,以虐待罪判处被告人牟某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同时附带民事赔偿。包丽早已于事件发生半年后的2020年4月去世,而牟某则于事件发生的当年,即2019年12月,被北京大学取消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资格。
在又一个毕业季,人们禁不住为这样两个本来可以有着幸福人生的年轻人唏嘘不已。
这两个年轻人成长在怎样的家庭中?包丽遭遇如此痛苦,事件前后持续一年多,期间包丽4次自杀,怎么就不肯求助,以至于家人、同学和老师少有所知?包丽和男友的人格特质有些什么特点?PUA(情感打压、精神控制)又是怎么回事儿?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辨识和防范?这个事件留给我们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而这个令人唏嘘的事件,以及近些年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提醒我们,关注家庭教育,不能不关注家庭建设本身,而继续溯源,我们很有必要有意识地告诉孩子什么才是健康的亲密关系,如何建设这样的亲密关系,以及如何防范其中的风险。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原生家庭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本心理学书籍非常形象地提醒我们:家庭对孩童来讲,如一个小矮人在一个小岛上讨生活,他的所有资源都要通过父母这两个巨人提供支持。而如果两个巨人之间冲突,试想这个孩子会怎么样。幸福的充满爱的原生家庭治愈孩子的一生,而不幸的原生家庭则要孩子用一生去疗愈。家庭如此重要,但当我们青年时代建立家庭时,对家庭可能面对的问题、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其实又常常知之甚少。
近日,在一个由年轻人发起的新知读书交流群里,一位年轻人询问,怎么辨识好伴侣。天南海北的一群过来人回答:有终身学习的习惯;相处平等,感觉安全,有共同爱好或愿意一起培养共同爱好;会不断地反思自己,懂得换位思考;互相心疼,互相理解,互相促进;能协商解决问题,拥有做事情的毅力和感恩心,懂得尊重,有家庭责任感,自律,虚心好学等。“其实这都是过来人的总结。青年时代,我们被青春的荷尔蒙控制,婚姻常常要靠点运气。”一位长者的表达引发参与者共鸣。大家感慨,在我们生命的早期其实并没有有关亲密关系的教育,我们只是在生活中自己摸索,在阅尽沧桑后才有这样的反思。
婚姻家庭中,我们常常要面对一个无论是成长背景还是性格特点都和我们迥然不同的他或她,如何守住彼此的底线,如何给对方空间,如何辨识不良的亲密关系及时止损,如何经营并保有良好的亲密关系?我们之前并没有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甚至是大学生们了解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对亲密关系之基础的性教育更是忌讳和躲避。从诸多新闻暴露的细节来看,包丽为自己不是处女这件事深感罪过,而该案的被告人牟某也确实被这个人类文化深处的性别刻板印象折磨过。
记得女儿即将开启大学生活时,在注册前收到了学校的一个远程课件,主题是聊聊“性、爱情和婚姻”,校方特别强调不看完不能注册。在这个课件中,学校提示18岁即将开启新的人生旅程的年轻人:学校不拒绝大学生的性行为,但你要区分哪些是“由爱而性”,哪些是“露水姻缘”,怎样可以“天长地久”。学校说,无论何种,只要你明晰而且自愿,学校都支持,但学校提醒你做好心理和物质准备,以让自己安全而不受伤害为底线。而对婚姻,学校则建议,合适的婚姻对象要和你相处默契,能够直面困难,懂得协商解决问题等。
2020年我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了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包括在性方面不受侵害等。根据法律规定,孩子是拥有接受性教育的权利的。父母如果没有提供,则是失职。学校如果不进行性教育,学生和家长也可以提出质疑。这样各方确实能够知法守法,毫无疑问,学校、家庭、社会,则会合力形成一个支持性教育的环境。
伴随着对包丽们生命逝去的遗憾,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进步,但这样的法律精神还不为普通大众所熟悉。面对孩子“我从哪里来”的追问,很多家长还常常是信口雌黄、一哄了之。我们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性教育,以及建诸于其基础上的更全面系统的有关健康的亲密关系和家庭关系等的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实施,尚需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