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周刊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应坚持正确导向

李学梅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26日   第 10 版)

编者按:

5月5日至12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组赴湖南、广西两省区调研。参加调研组的委员根据调研情况撰写多篇调研笔记。本版已陆续发表6篇,本期再发2篇,以飨读者。

我们在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时候,应牢记总书记“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要求,绝不能为了追求流量而忘记我们要通过挖掘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的初衷。

8天调研,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参加了两场座谈会,参观走访了近20家单位,涉及动漫、博物馆、演艺、出版、视听、文旅促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紧张高效,颇有收获。

首先是选点有代表性。“文化湘军”声名远播,湖南的数字文化产业起步早、基础好;广西充分利用自然区位优势,拓展面向东盟的数字化应用。两个省区的工作既有代表性,又有各自特色。

其次是选题意义重大。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开展专题调研,顺应了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有力举措。而且,文化数字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地方虽经过试点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全国政协的专题调研,可以把脉会诊,提出建议,促进工作。

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体现,表现为文化融入科技,科技赋能文化,可以说是一场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奔赴”。我对科技是外行,所以在整个调研的过程中对内容创新创意更为关注,毕竟,文化内容,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

这一路调研,我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内容领域的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对我们做内容的人来说,这是一道必答题,而不是选做题。我们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趋势。这一点,谁醒得早、谁下手快,谁就更有可能抢占先机,比如芒果TV,就是在2014年那轮改革中率先布局,今日才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先行者。

目前,我们的原创能力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数字文化产品的高质量供给距离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现阶段制约内容创新、影响优质内容持续供给的因素有很多,有三个方面给我的感受最深。

体制机制有待创新,数据和资金亟须更多“跨界”

在湖南和广西的座谈会上,宣传部的同志都提到“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特别是统筹机制不够健全,文旅、科技、广电、出版、文物以及新成立的数据部门都在开展文化数字化工作,但是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看似投入不少,但钱和力量分散了,同时出现了重复建设的情况。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们在推进文化数字化的进程中,还没能摆脱传统思维,都想做自己的,结果谁也做不大。创新体制机制刻不容缓,建议打破行业、部门间的壁垒,用互联网去中心化的思维认识数字化,数字世界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新社会秩序,我们必须让数据更多地“跨界”,让财政投入更多地“跨界”,让数据和投入追着“巧创新”产品走。当然,数据是重要资源,因此建议在打破部门和行业壁垒的同时,加强版权保护,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文化数字化不能光迎合,更需要引导

数字文化产业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都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调研中我们看到,一些动漫公司的产品很有市场,但多是日韩风,中国元素较少;一些网络小说中还充斥着拜金等三观不正的东西;互联网技术也使境外信息倒灌、传播变得更容易……我们在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时候,应牢记总书记“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要求,绝不能为了追求流量而忘记我们要通过挖掘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的初衷。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我们在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不能光迎合,更需要引导。坚持正确的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必须要坚守的。首先,需要倡导企业更加聚焦优质内容的数字化、产业化、市场化,特别是国有文化企业作为主力军,在主战场上应发挥更多的作用。调研中一些企业反映,数字出版业务尚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建议政府部门对主力军在主战场上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分析,给予一些支持和帮助,推动产业龙头高质量发展。二是建议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算法推荐,让技术为优质内容“破圈”服务。三是建议加强监督的同时,把握好监管的度,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培养复合型人才需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耐心

要想让数字文化产业创意无限,人才是关键。既有创意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是调研中大家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目前大城市和小城市面临的问题不太一样,一二线城市主要反映的是复合型人才缺乏,企业都想挖现成人才,不想花钱花时间自己培养;三四线和西部的一些城市人才留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建议摸清家底儿,把现有的数字文化方面的人才数量、结构摸清楚;加快推进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工作;加快高精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培养,如在全国“四个一批”人才的评定中,向为推动文化数字化作出贡献的人才倾斜。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

2023-06-26 李学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5511.html 1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应坚持正确导向 45,51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