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政协新闻

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孙金诚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27日   第 04 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直接关系着乡村全面振兴的进度和效益,对推动我国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在6月26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专题分组讨论中,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硬骨头,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有了质的提升。”杨光跃常委表示,但从实践情况看,民族地区还面临着巩固脱贫成果任重道远,农村农业发展仍不充分,内生动力激发有待提升等问题。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总钥匙’,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火车头’。”杨光跃建议,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畅通销售渠道,夯实稳定增收这个基础;建立完善民族地区“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群众”四级组织体系,切实打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最后一米”。

与杨光跃的观点相似,林铎常委也认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民族地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弱项,迫切需要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他建议,在坚持“四个不摘”,加强防止返贫检测帮扶的同时,加大对民族地区政策、财政以及人才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抓好产业和就业帮扶;立足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把具有民族风情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纳入当地乡村建设规划中来,让民族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在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成效突出、成效显著。

不过,在刘同德常委看来,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立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协作支援制度效能发挥还面临诸多挑战,有待进一步提升。

“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是关键,收入增长是核心,这也是民族地区的难点所在,必须着力做好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各项工作。”他建议,充分发挥对口支援单位和协作省份资金、技术、管理、品牌影响等优势,在协作共建中构建产业振兴长效机制,在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中推进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3-06-27 本报记者 孙金诚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5531.html 1 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45,53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