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将从目前的13.7%提升至18.5%,到2030年提升至23.7%,到2035年提升至33.4%,到2060年提升至55%以上,新能源将成为电量供应的主体电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委员、专职副理事长王抒祥称,从发展规模看,新时代十年,我国风电装机年均增速为19.5%。截至2022年底,我国并网风电装机规模达到3.65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14.3%;已连续四年装机世界第一,占全世界装机的40.7%。从造价水平看,新能源工程造价水平快速下降。陆上风电工程单位造价已从“十三五”初期的7600元/千瓦降至2022年的5217元/千瓦,降幅达30%;集中式光伏发电工程单位造价从“十三五”初期的7700元/千瓦降至2022年的4239元/千瓦,降幅达45%。从消纳能力看,我国新能源发展初期,部分地区曾出现严重的弃风弃光现象。近三年,新能源消纳矛盾持续缓解,全国新能源利用率97%以上。从资源储量看,我国新能源资源丰富,能够支撑未来更大规模发展。陆上风能资源的技术可开发量为20亿~34亿千瓦;小于50米水深的海上风能资源有15亿千瓦,50米~100米水深的风能资源有20亿千瓦。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高达95亿千瓦。
“在‘双碳’目标下,各工业行业近期以节能提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和峰值为主;远期将以电气化、氢能化为主要方向。”王抒祥表示,在碳达峰前,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对钢铁等用能行业的工艺有影响,需要加快技术创新,提前做好技术储备;但从长远看,电气化、氢能化必然会带来钢铁等行业用能方式的变革。于钢铁行业而言,推广应用先进节能低碳技术、降低能耗仍然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有效途径。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废钢资源逐步积聚,发展电炉炼钢短流程是必然趋势,这与全社会的电气化高度契合。此外,在新能源基地附近,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电解制绿氢,再将绿氢用于冶炼钢铁等就地消纳也是较好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