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在线

因为梦想,所以选择

全国政协委员 汪小帆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9月13日   第 11 版)

图为汪小帆委员(右一)前往学生社区,与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学生深入交流。

■ 人物简介

汪小帆,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分别于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淮海工学院(现为江苏海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大学工作。

长期从事网络科学研究,出版《网络科学导论》等著作。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2),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022)、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3)等。现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信息物理制造系统协调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是“预测”,当时我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强调,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测,而同学们对未来的预测可以改变未来。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旅行,旅途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更有数不尽的各种选择,从吃饭穿衣到升学就业等。尽管其中大部分的选择对人生的影响可能都是潜移默化的,但当我们回望人生路时,却清晰地看到在关键节点处的选择如同珍珠一般串成人生之网中闪亮的链条。回顾我所走的道路,其中的重要选择点包括:去哪里读大学、大学毕业去哪里工作、是否要读硕士和博士、是否要做博士后和出国(境)工作、是否要回国、是否要从事行政管理等等。今天的年轻一代日后也会面临类似的选择点,不同的选择很难简单地评价好坏,不同的道路都可以成就有意义的人生。以下就分享我的两个分别关于学术和行政道路选择的经历。

求学阶段选择如何利用业余时间看似与学术无关,却对我的学术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我有一个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喜欢逛书店。读大学之后,这个习惯又拓展为喜欢泡图书馆翻阅各种期刊。1990年的一个冬日,当时在南京师范大学读研的我在新华书店偶然看到了一本译作《混沌:开创新科学》。在此之前,我记得1978年自己还是一个懵懂少年时,读到徐迟的传遍神州大地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激动,对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憧憬和对数学家陈景润的崇拜。看到美国科普作家詹姆斯·格雷克的这本《混沌》,给我带来了醍醐灌顶的感觉。它并非介绍一个人围绕某个公认的科学难题的艰辛攻关,而是一群勇于打破常规的科学家开辟新疆土的执着奋斗。当然,当时自己还不可能想到今后会从事混沌相关的研究。

1995年的一个秋日,当时我在东南大学攻读控制理论与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导师给我布置的研究课题是随机神经网络用于控制系统的理论方法。那天我在图书馆偶然看到了《Nature》上的一篇题为“用小扰动控制混沌”的综述文章。1990年看到《混沌》一书时的震荡瞬间再度被激发,通过进一步查阅文献,我萌发了转为研究混沌控制的冲动。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阅读和思考,终于还是追随内心,向导师宋文忠老师提出能否更换课题,研究基于控制理论的混沌控制方法。宋老师开明地说,他对混沌也不了解,无法给我具体的指导,但是如果我确实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尝试一下。

说实话,当时的控制界还鲜有人研究混沌,我的选择是有风险的。但由于这是自己做出的选择,为了能够顺利毕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经常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实验室,通过仿真实验检验各种想法是否有效。尽管有想法经常失败的苦恼,我却深切体会到了因为热爱而忙碌的快乐。热爱是一种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能力。回过头去看,如果没有平时养成的喜欢在查阅专业文献之外,翻阅其他期刊的习惯,我估计就不会看到《Nature》上那篇混沌控制的文章。如果没有之前《混沌》那本书的潜在影响,即使看到这篇《Nature》文章,我应该也不会在意;如果没有敢于追随内心、喜欢尝新的勇气,即使看了那篇文章后心动,估计也不会选择更换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后来,当我看到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这首诗时更是深有感慨:“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002年元旦,我选择提前结束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国到上海交通大学电信学院任教,并于当年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9月,曾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担任系主任的机器人专家郑元芳教授应聘担任了上海交大电信学院院长。郑院长上任后随即启动了副院长竞聘程序,而从未有过行政管理经历的我抱着特别希望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的想法,主动选择应聘,经过选拔担任了学院副院长,开启了学术研究和行政管理双肩挑的新旅程。

2009年下半年学校考虑成立致力于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致远学院,由张杰校长兼任院长。2009年12月的一天,我接到张杰校长的电话,动员我应聘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岗位。于是我就报了名并参加了岗位竞聘面试。但是,当时我对是否要选择接受这个挑战还是经历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我在电信学院担任副院长期间,我的学科和实验室毕竟都是在学院的,可以统筹兼顾学院行政管理和自己的学术研究。其间我先后分管过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基础研究、研究生教学和国际化,但就是没有分管过本科教学,缺乏本科教学管理经验,要开创面向拔尖学生的培养改革难度可想而知。一旦选择了致远学院,这就意味着几乎没有回头路,要全身心投入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对自己的学术研究肯定会产生大的影响。因此,我曾向学校表达了自己尚未考虑清楚的想法。后来我终于选择接受这一挑战,理由包括:一是觉得学校确实对成立致远学院非常重视,校长又亲自兼任院长,学校的决心对于推动改革非常重要;二是觉得自己这些年的成长与学校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学校对自己这么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可能确实是较为合适的人选,也让我增添了一丝“舍我其谁”的气概;三是尽管知道去了致远学院会对自己的学术产生影响,但是如果真的能够通过锐意改革培养出一批英才,那么也是对国家作出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因为梦想,所以选择。我曾经在《致远筑梦》一文中写道:“一个时代有多伟大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让年轻一代拥有各种美丽的梦想并为这些梦想的实现提供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和绿色的土壤。”

(作者系上海大学副校长)

2023-09-13 全国政协委员 汪小帆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9649.html 1 因为梦想,所以选择 49,649 /enpproperty-->